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啊!上海男人> 第9节致命的星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9节致命的星空(2 / 2)

在巴多明的时代,中国的钦天监其实用的都已经是欧洲传教士了。但是我们看见,再过六十年,当马嘎尔尼率人马来晋见乾隆时,乾隆的首席天文学家传教士可怜兮兮地哀求英国使团把英国历书给他们用;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天文知识,而法国闹革命又断了后继的法国历书。天文学家面临着汤若望的命运。

即使换了欧洲人来作天文研究,改变了的不是中国的科学环境而是使欧洲人陷入与中国人同样的处境。思想与科学,仍旧为政治、为统治者、为习惯服务。

——6——

1948年,张君劢在武汉大学演讲,题目是“吾国思想界的寂寞”指摘当时思想界的沉寂麻木。他认为,政局虽乱,中国科学家却仍然应该有所建树,至少在思想上应该闪着火花。他的说法马上遭到反驳。一位科学家讥讽地说,如果美国研究者也得每天清晨提着篮子、带了身分证上街排队买米的话,结果可能和中国一样。“科学事业的造就和成功,是社会秩序进步和生活安定的自然结果,和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走一样。”没有轨道,火车何从?

从巴多明到张君劢,这“社会秩序进步和生活安定”的轨道啊,磕磕碰碰了两百年,辗转到了1997年。

1997年,又有一个华人得到诺贝尔物理奖。得奖者强调自己是土生土长美国人,中国人则议论纷纷:他若在中国的环境中生长、求学,可不可能有此成就?为什么中国的科学研究者总要到了西方才能大放异彩?为什么中国人对非功利实用的基础科学不感兴趣?为什么为什么?

奇怪,难道不知道为什么?

——7——

今天,1997年11月6日,被称为“当代英国哲学界真正代表”的以撒柏林死了。他写过深刻动人的马克思评传,提倡过两种自由的界定,对当代西方历史做过最清醒的分析及批判。今天,我记得的,却是他与伊朗学者亚罕的一小段对话:

亚罕:你认为当今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

柏林:我不认为哲学家有什么特别任务,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哲学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对哲学目的的一种误解就如同你问我当今艺术的任务是什么,爱的作用是什么一样。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同样,爱的目的就是爱。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

亚罕:那么哲学的目的呢?

柏林:哲学的目的就是哲学。

——8——

仰望繁星万点,人啊,怎能不觉悟自己的渺小,相对宇宙的无限;是对那宇宙的激动和探索使人的渺小进入无限。“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星空下脱口而出的天问,是知识的开始,可是,得为了天问而天问,才可能真正地认识星空吧,不管是透过诗的美学还是天文科学。

(原载1998年1月7日文汇报笔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