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拿着刚从中国发过来的电报交给了希特勒,这段时间他的任务随着德**队滚滚前进的车轮也日益繁忙勒起来。对于此他是得心应手,丝毫没有感到疲惫,相反为前线的每一个胜利而欢呼。做为第三帝国外交人员,他很清楚的知道国家实力和军事力量在外交中的巨大作用,正是这些才能支撑起一个强国的强硬外交政策,在战争中外交只是军事手段的延续,两者同样是为了更多掠取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让他感到焦虑的是最近一段时期内,外交和政府内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纳粹党内不少人提出了中止和中国的合作的建议。尤其是得到从德国运送到中国的犹太人并没有按照当初协议中处理,中国人给予了他们很高的待遇,那里渐渐成为了犹太人的中心,他们甚至帮助犹太人在那里建立了两个小犹太城市。这些犹太人四处宣扬的对第三帝国的仇恨,中国人虽然想掩盖这一切,但是这些犹太人还是依靠他们广泛的关系传达出了这种信息。这些都让他们感到了极大的愤怒,虽然后来政府并没有再送犹太人过去,但是,还是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前往中国。
更重要的是因为德国的出海口被英国封锁,而中国的出海口也被日本封锁,原本陆路交通也因为中国和苏联的战争完全中断。几乎所有的和中国的贸易都停滞了下来,原本可以掠取巨大利益的合同已经变成了一张废纸,而中国这些年中大规模输出的钨和锑等重要战备资源数量十分巨大,除了保证供给军队和工厂需求外还囤积了相当大的数量,所以封锁对这些战备物资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日本驻德国的大使也四处活动,向德国政府官员倾诉他们纵容**甚至**在北满地区活动,对中国国内的**态度也十分的暖昧,给予了不少,即使发生了那次事件也并没有导致他们的兵戎相见。他甚至危言耸听的告诉里宾特洛甫,根据他们收到的情报中国北方的李成坤政府甚至很可能扶持**武装。目前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公开默许了**在其国内的活动,也承认了**武装,但并无加强**武装的意图,李成坤如真有此意图,**很可能再中国蔓延开来。
原驻柏林的日本大使东乡茂德十分反对日德发展进一步关系,而驻柏林的日本武官大鸟却希望大力发展和第三帝国的关系,甚至缔结同盟条约。大鸟的建议德国了日本内阁和军方的,日本军方看到的是中国北方李成坤部不断的获取德国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和德国帮助下组建的现代化的军队,这些武器和军队都让他们吃足了苦头,他们内心十分希望看到是德国和中国关系的恶化。如果日本代替了中国的地位则最佳,那么中国的战斗机和武器系统对日本的威胁也将大为减少,日本很可能从中找到中**队的弱点,战胜他们将不会再困难。
日本内阁希望看到的是日本多一位盟友,虽然欧洲各国和美国对日本出兵中国并没有出兵帮助中国,但是他们至少也表达了对日本行为的不满,而德国也和这些国家有利用的冲突,而且德**队强大的战斗力也足以让日本内阁相信在欧洲将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德国也希望有一位可靠的盟友,可以对抗还未参战,但无疑很可能在战争后期加入战争英国的美国,牵制英国在亚洲的军队。
大鸟得到了内阁后,内阁命令外相将反对近一步发展日德关系的东乡茂德调到了苏联莫斯科担任大使,将驻日武官大鸟升任驻德国大使。而对日本有利的是,当初大鸟当初和尚未成为第三帝国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有不错的私交,里宾特洛甫本人也倾向于和日本合作。然而要和日本合作面临的阻力却不小,这也让里宾特洛甫很是头疼的地方,毕竟这么多年和中国的合作远比和日本的合作要来得多,也来得广泛,中国人在德国政府和军队中都有很多同情者。
近年中国和德国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结束后,做为战败国的德国丢失了所有在中国的特权,然而这也是导致中德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眼睛中,认为只有战败的德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中国平等交往的先进工业国家。其它国家要么在中国拥有租界要么占有中国土地,拥有各种特权,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平等。
中国不仅需要德国的投资,还需要德国在军队建设和工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战后德国被闲置的军工人才也可以到中国来一展身手。而在一些德国人眼中,中国恰好是重振德国经济所需要的一个可以进行互利贸易的伙伴,中国既可以为德国工业制成品提供市场,又能提供德国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中国无论那个派系的军阀都迫切地希望同德国开展经济军事合作。只是由于中国政局过于混乱,德国魏玛政府迟迟不知究竟把赌注押在哪一方才好。
中国内战连连,德国制造的武器因为优良的性能深受中国人欢迎,输入中国的军火几乎占据了中国进口武器的一半份额。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扩充军备,中国的黑龙江李成坤首先和德国达成了以农产品和矿物资源换取德国武器的先例后,南京国民政府也效仿,使得中国引进的武器绝大部分都来之于德国。德国国防军在扩充军备的过程中为了检验其新式武器装备,国防经济部门需要获取并贮藏中国的战略矿产原料,工业巨头及军火商人需要向中国推销其产品并扩大销售,使得德国政府甚至贷款给李成坤政府用于购买德国武器。
无论是南京的蒋介石还是黑龙江的李成坤都十分重视和德国的友好关系,他们对德国也表现出和其他中国人一样的偏爱。对德国他们都有好感甚至崇拜,根据《中央日报》报道在李成坤初次在北方抵御住了日本的进攻,站稳脚跟后来到南京和蒋介石会谈中,他们都谈到了德国民族坚韧性格,刚强而勇敢,重视战士的荣誉。他们都很认同德**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可作为改造中**队的借鉴。
蒋介石认为应把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指导原则。他甚至提出一个口号:“德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乃是我们未来的榜样。”李成坤更认同俾斯麦为首的那些德**事家和政治家对德国民族的改造,他们用了数百年的时间才把德意志民族和日尔曼人改造成现在的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军人,认为要实现那些目标必须从最基本的人开始做起,否则必然是空中楼阁。
事实也表明了两个人所说话语并非只是随口之言,蒋介石无法完全控制民众和军队将领,他的政策很难普及。对那些政策各地均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对民众几乎没有对人利益产生的冲击,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新生活”运动,也受到了各种暗地里的抵制,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即使政府拨款给军队,很难将钱全部花在军队身上,能保留十之三四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他们对这些要求并不是很迫切,对军队的投入始终没有能加强。
蒋介石在改编军队的同时不得不派遣大部分的军队和反对他的武装作战,这些战斗消耗了巨大的金钱,原本使用这些金钱是完全可以让很多部队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的。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能尽全力来组建他的军队,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孙中山在经历了无数挫折后才得出的结论,掌握一支强大的忠于国家的军队,这支军队必须要有顽强的战斗力,足以完成革命的需要。在长期的国内战争中,蒋介石碰见的军队都是装备远落后于自的部队,对花费巨大代价来建立一支强大军队没有迫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