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4节(2 / 2)

“老大,老二、老三,家里的活也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活我们慢慢做就可以了,你们三个赶紧到镇上看看有什么短工可以做吗?

这家里人这么多,每天吃穿嚼用就不少,你们赶紧出去看能不能够挣点钱吧!”

刘母这话虽然是对着三兄弟说的,但其实主要是催原主这个干活的比较下力气,舍得下功夫每年都能够给家里挣上不少铜板的人。

虽然说老大刘长耀叶会出去干活,但他可不会像原主那样不顾身体的卖力气干活,都是干几天歇一下,干几天歇一下,挣不了多少铜板。

至于比较聪明的老三刘长财,他可不会让自己吃亏,心理的小算盘精着呢。

反正老大刘长耀怎么做的他也跟着,甚至凭借刘老三灵活的头脑,他趁着借口打短工的很多时候,都有偷偷摸摸的干点私活给自己的小家攒私房钱,这么多年下来也攒下来不少,可不像原主这个老二这样憨傻!

至于老四这个小儿子,不指望他能够挣钱,只求他不要出去胡混乱花钱就行了。

照陶长安来看,老四刘长贵之所以从小到大都是这么一副吊儿郎当,不怎么干活的模样--都是刘父刘母他们的偏心给惯出来的。

要不是有刘父刘母他们压着,估计老大老三和原主这些人早就忍不了老四这样拿着大家的血汗钱出去挥霍了,加上还要帮着养老四一家老小什么的。

正是因为有了老四做对比,才让有点缺爱的原主越发的想要得到刘父刘母的关注和重视,可惜直到陶长安过来了,到死原主都没有得到他所想要得到的父爱母爱。

俗话说五个手指还有长短呢,做为人偏心可没道理可言,在陶长安看来原主就是没有看开这点,才傻得把小命都搭上了。

有时候就是跟父母之间,也要讲究缘分,要是遇到不疼爱自己的父母,那我们自己就更要好好的爱护自己才行。

连你自己都不珍惜爱护尊重自己了,还想让其他人来爱你尊重你自己吗?这两者之间的难度可不在同一个层次啊。

无论是小辈还是长辈的身份,陶长安都亲身体验过,他清楚人都是自私的,处在哪个位置就会不自觉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总想往最有利自己的方向来考虑。

年轻的时候,想要父母多帮助自己,到老了,又想着让小辈多孝敬尊重自己,可这两者之间本就是互相矛盾的。

只有自己好了,才能够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也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是原主能够想开,估计如今最差也能够好好的活着,起码也能够做到照顾好自己的小家,赡养父母的责任吧!

只能够说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陶长安管不了别人要怎么做,他只能够选择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想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刘父刘母他们那边见家里这几个儿子没人出来表态,不悦道:

“家里农活都忙完了,你们还不出去挣钱想留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这大大小小的人总不能够跟着不用吃饭了吧?老大老二你们几个明天就出去找点短工做,别磨磨唧唧了!”

面对刘母那副不容拒绝的模样,刘老大首先点头答应道:

“那我们几个明天一早就直接去镇里找找看有什么短工可以打吧,家里有爹娘你们照看着,我们兄弟几个那是再放心不过了。”

按照原主的性格,陶长安只能够跟着道:

“爹娘你们放心吧,明天我一定会努力找点短工做的,争取多挣点钱回来!”

老三这个时候又怎么会错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也积极的保证道:“前几天我听人说镇上的粮铺好像招人,明天我们过去看看那里还招人没?”

刘母听到老三这么说,脸色这才好看点,点头道:

“既然听了这样的消息,那明天你们就早点过去,可别给其他人抢先了!”

这个时候的人力不值钱,但普通的老百姓除了卖力气外,也不会其他的技能,只能够依靠体力多少挣点低廉的人工钱了。

等从堂屋那边回到房间的时候,李氏正在给三个孩子洗脸擦脚呢,见到孩子他爹进来,关心的问道:

“孩子他爹,爹娘他们让你们几个过去,是不是提让你们出去打短工的事情啊?”

这么多年农忙一结束就出去打短工,几乎都成了这周边村子每家每户的惯例了,没办法穷苦百姓家在田间地头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只能够趁着农闲的时候出去挣点铜板好应付家里各项花用了。

陶长安点了点头,回答道:“爹娘他们让我们过去,确实是说了明天一早就让我们到镇上打短工的事情。

明天等我走后,你就在家好好的带着三个孩子呆在家里,要是有什么事情的话,就拖村里的人带个口信到镇上,我听到消息就会马上回来的。”

尽管原主平时比较沉默,但到底是从小在村里长大的,还是有几个玩得比较好的同伴的,自己去了镇上打短工,万一小家这边有什么事情,也有人能够及时通知一下。

孩子他爹平常玩得比较好那几家,李氏也是知道的,虽然她不觉得自己和三个孩子好好的待在村里会有什么事情需要紧急找孩子他爹的,但就怕万一遇到点意外的时候需要用到,多点心理准备总比遇到事情的时候再瞎着急来得好。

李氏点头答应道:“嗯,我知道,不过我们平常就待在村里,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倒是孩子他爹你们到镇上打工,平时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子的人呢?

你在外面千万要小心注意自己的安全,遇事不要逞强,多想想我们这个小家,只要孩子他爹你没事,对我们娘几个来说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第7章

李氏平常极少出门,镇上也只是去过一两次而已,更不用说更远的县里省府等其他地方了。

由于这个时代对户籍的严格限制,加上路上经常有各种危险出现,一般人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不会愿意离开自己家乡到外面闯拼的。

人离乡贱,因为户籍的限制,人一旦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到了外面人生地不熟的很大几率会遇到不可测的危险,到时候连个求救的地方都没有,很可能就这么一去不回了!

古人不乏聪明人,在见到那么多人一出远门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传回来,不难推测出他们已经遇到了意外,在这样多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只能够选择跟宗族和村子抱团--互相依靠来降低各种天灾人祸带来的风险!

不只是李氏没出过远门,这周围村子里的大部分人,一辈子几乎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到过镇上罢了,有的甚至一辈子就在周边几个村子活动,连镇子上都没有去过。

一般去镇子上打短工的人,也只不过是每家每户那些家里的顶梁柱罢了,而且因为短工也不是那么好找的,有时候白白浪费了时间到镇子上,却什么活都找不到,只能够饿着肚子灰溜溜的回到村子里。

所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出去打短工,大多数人一般有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宁愿穷一点,也不愿意没那么大的胆子离开村子,冒险在外面找活干。

刘家几个儿子经常出去打短工,算是胆子比较大的人家了。

陶长安经过这么一个农忙,也算是勉强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本来他就已经觉得原主家里的日子已经过得够苦了,吃都吃不饱,还吃得那么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