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1003.第997章 转变2(2 / 2)

而且远古地球上充满了甲烷等简单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够很方便地组合成复杂有机物。

那么是谁赋与这些有机物“使命”呢?这个时候,就该点题了,对,就是“规律”。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当一个自洽的规则出现的时候,遵循这个规则的物质就会自发地演进下去,直到这个规律的所有可能性全部失效为止。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花纹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但实际上,平面拓扑结构是有限的,只有25种,这是在拓扑学得到深入研究后才得出的结论,但其实古人早就知道了。

为什么有限呢?因为二维平面的伸展方式是有限制的。一开始,每一个变化都能出现一个新的品种,但当变化达到足够数量级时,会出现大量的重复,最终所有品种都会被发现。

古人就是经过了千千万万次探索,最后发现就这么多种了,规律的所有可能性已经被发现了。

好在组成我们的基本物质核苷酸不是二维物体,由于它的不断组合,不断产生新的物质,最终,一个能自我复制的品种出现了,一个能自我服务,把各种物质转换成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并最终产生“身体”,即细胞整体,那么一个“生命”就诞生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的产生即是遵循了规律,也是规律所推动的。正是有了“有机物的种类可以不断拓展”这样的规律,才有了“有机物自我服务”和“有机物自我复制”这样的行为。

前者即生存,后者即发展。所以生物经历了千千万万代,最终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形态各异,但本质还是一模一样的。

前面说的是“从无到有”,即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最终在“规律”的指引下,产生了生命,产生了人类,产生了文明。

那么无机物又是哪里来的,又有什么规律呢?

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的一些科学家终生探究的奥秘。所谓无机物,就是比有机物更简单的化学物质,也即我们熟悉的“原子”组成的“分子”。

而“原子”可以看成是物质界的“细胞”,是在规律指引下,规则约束下,各种物质组合成的一个稳定个体。这个也许不好理解,其实也很简单。

统一场理论中,定义了61种基本粒子,包括36种夸克、12种轻子、12种介子和1种希格斯粒子。

这些基本粒子经过各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最初稳定的原子结构,即氢原子。

当然宇宙显然不是氢原子组成的。基本粒子中也有不轻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如中微子。也有随着能量变化,能轻易脱离或合并的,如光子。

但是原子仍然是组成世界的主要物质结构,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在规律的作用下,是最稳定的一种。关于反物质,你要问它存不存在,其实很简单,只要组成反物质的基本粒子存在,那么反物质就必然存在。(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