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大汉有活爹> 第233章 (大章)对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33章 (大章)对弈(1 / 2)

第233章(大章)对弈

霍海:“在长安,大家知道新商改的重要性,所以都竭力的去办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去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解决的依旧不多,依旧很拖沓,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去年不是因为这些事,长安的经济总量应该要提升百分之四十多才对。”

“但如果新商改推开,在地方上,大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要保证商路畅通,各地还存在的匪徒如何处理。”

“那些拦路,见好欺负的就强抢,见不好欺负的就软磨硬泡的路霸如何处理?”

这些事情,听的人头都大了。

是啊,在长安,这些问题不是问题,大家随便就解决了。

但是在其他地方就不同了啊。

这是要命的大事情啊!

小地方死一个人,大家都担惊受怕很久,二十年后都有人记得这儿死了个人。

加上各地地方上官员组织结构的薄弱,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以前,一个地方九成五的人口在乡下,百分之五在城里。

甚至都不到百分之五。

只需要一个府衙,几个衙役,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城里人口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

成都,洛阳这些地方因为人口膨胀迅速,已经到了六成以上,长安更是恐怖的九成五以上。

这还是几个衙役能解决问题的吗?

霍海:“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铁路沿线的铁警一样的制度,组建警察,火警,水警,交警,骑警,与原本的铁警合在一起,组成警察部,设置两个等若九卿的官员去管理。”

“我称之为,警察局大尉,警正。”

“而全国至少需要总共十二万警察。”

全国,所有官僚一共才多少?

全国的军人可没有领取高工资。

这些警察在地方上工作,明显是要拿工资的。

一年至少一人四万,也就是合计五十亿的成本,都赶上现在大汉一支军队的支出了。

这么多警察只是开工资?不需要办公地点,不需要各种物资配合?

这一块开支起码在三百亿左右!

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有些人根本都不敢想。

以前的确是军队统领们统治大军。

但,一,没有皇帝命令,大军不会动。二,大军聚集在同一个地方。

现在,这十二万警察,似乎都归霍海管!

如果这事儿成了,霍海的人岂不是遍布全国,比任何官员说话都要管用一百倍!

这还只是警,他的教、卫、科、文,还没开始改动呢!

不是丞相,远超丞相!

新时代,似乎必须要有这个机构,而这个机构似乎必须在新商改体系内。

霍光愕然抬起头。

二哥真敢!

这不是在皇帝手里掏权力吗?

而且是从来不外落的,军权!

而且比军队用起来方便!

但,没有,不行!

如果不是霍海,而是换个人提出这个,那就跟明抢权力似的。

但霍海从来办事都只讲效率从无二心,又是皇帝亲上加亲,所以,提出这个,仿佛没有任何问题一般。

如果不考虑这会带来的势力叠加,只考虑办事,这个警察机构绝对完美无缺。因为铁警已经验证过了!

而刘彻,也在思索。

答应,不答应?

如果这点权利不放出去,那还谈什么商改?怎么改?没权利改什么?

如果放出去,这些人可等于是分散在全国的十二万职业军人。

甚至于刘彻能想到,警察必须要匹配武器,才能打击罪犯,武器是什么?

枪。

虽然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等于各地都出现了一支新的有资格参加牌桌斗争的武装。

霍光这才知道,自己二哥,才是真正的大手笔,自己的行为,最多叫小打小闹。

大将军卫青:“我反对!”

卫青知道霍海在干什么。

如同当初霍去病出来争权时一样,和卫家分家。

否则,看上去权利就过于大了。

此时此刻,卫青又该出来反对了。

刘彻此时很冷静的转头审视卫青,审视卫青是否真正的反对。

根本审视不过来,刘彻刚刚转头过去,大司马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朗声:“我反对!”

后将军曹襄:“我反对!”

左将军公孙贺:“我反对!”

赵食其:“臣也反对。”

李敢不知道他能不能代表李家,但:“臣反对!”

所有人都说完了。

所有军方大佬,全体反对。

十二万警察,发挥的作用,比五十万大军都大!

因为五十万大军是不允许驻扎在城市的,超过两百人活动,必须有调令。

就算进城活动,都不允许持械,更别说带甲了。

而十二万警察,全部生活在城市!

这十二万人,比目前大汉各州府县的兵丁合起来还多!

如果未来的大司农一声令下,举国反叛都有可能!

更何况,这些警察是要持械才能在城区开展工作的,并且他们还有查举之职责。

这些职责能放在同一批人身上?

还有,交警这个设计,他们岂不是掌握全天下所有人的行动轨迹,掌握着举国所有货物的去向?

还有水警。

如果水警和交警联合,神不知鬼不觉把一门重炮送来长安,都没人知道!

这是可以接受的吗?

不可以!

霍海:“臣!羽林卫大统领,也反对。”

所有人都看向了霍海。

你神经病啊,你自己提出来自己反对,玩儿呢?

霍海:“但,臣!大司农,同意!”

此话一出,司马相如站了出来:“臣,丞相,同意!”

张汤拱手:“御使大夫,附议。”

一个个的人站出来附议。

除了军方大佬,基本都是同意。

原因很简单,目前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住在城市里还是有遭受生命危险的可能的,而警察制度展开后,安全性绝对是要提高的。

还有,在场的都是官员,警察作为一种力量,是先为他们负责然后再有其他功能的,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

霍海知道,这个提议,刘彻会同意。

因为刘彻当初不设置太尉,而是设置了比三公还高的大司马大将军。

这是为了给卫青更高的权利吗?

不是,这是为了在卫青死后,收回权利,把三公中的军权抓在自己手中。

而九卿之中,并没有一个衔接军权的职务。

倒是前后左右将军,高于九卿低于三公,把军权一分为四。

而在后来的变动中,霍去病成为了大司马骠骑将军,就等于高于三公等同大司马大将军。

也就是说卫青职务虽然高,但权利却被分了一半。

而霍去病职务虽然高,但实际上管辖范围还不如三公的太尉呢。

这个局面形成就是刘彻故意的,分化太尉的权力。

而如今,大尉和警正,能再撕下来一块。

为什么霍海提出的是大尉和警正,而不是直接提出警察大尉?

因为那样就会凭空又需要刘彻想办法去平衡权利。

既然这样,霍海设计好了,直接分两个,总不能两个职务上的人同时被上司大司农给带走了吧。

也就是说,大司农,警正,大尉,三个职务要全部出问题,才会导致警察失控。

如果真有这一天,那那时候的大汉已经回天乏术了。

还有,霍海专门提出了需要设计这几种法律,让他们来执法。

意思就是把管理他们的权利留在大司农府衙,但是把规制他们的权利交给朝廷。

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提出这个机构的人,会不会造反。

因为这个体系设计出来后,就不可能被拿来造反,除了第一代。

第一代威信最高,又让整个十二万人的群体吃上了朝廷饭,还要安排容易指挥的人来快速搭建这个架构。

如果有人会反,那就是第一代。

刘彻知道,实际上卫青他们也不是真反对。

他们是因为军职,不得不反对,如果不反对,不好和下面交代。

因为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不可能提出给军队也那么高的待遇。

大汉朝的军队,只能是奖励,不能给超高待遇,因为未来还有无数的仗要打。

此时所有人都还没说话。

霍海继续:“既然是在朝堂,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接下来的话,史官不允许记录,所有人不得外传这是在朝堂上被说出来的话。”

所有人都看向了霍海。

刘彻也想知道霍海要说什么。

霍海:“警察体系,可以把各地豪强全部变成自己人,如果权力下乡过程被阻拦,当地豪强构成的铁拳,足够砸碎任何反抗。”

此话一出,全场皆惊。

权力,下乡?!

郡县制岂不是要超进化?!

霍海:“代价是,这些人一定会用这份权利瞎整,会损害一定的朝廷威望,但我们要在三十年里,完成下乡的全部过程,然后踢出豪强,完成大汉真正的一体化。”

此话一出如果写在史书上,那将会被永久唾骂。

因为这个过程会死很多人。

冤死很多人。

但这一切最终会带来一个行动力比现在强十倍百倍的大汉。

刘彻心动了。

他的命令现在只能到县令手中。

但是不久后,能传递到任何一个乡。

乡这个单位太小了,几乎等于命令能传递到任何一个实际的人手中。

要知道,封建制度中,人才是最可怕的,以前刘彻防备宗亲的方法,是让他们搞不到钱,所以收回了铸币权力。

而现在大家都奋发赚钱的时代来了,刘彻缺少一个避免有人穷疯了跳出来咬人的方法。

而现在,铁拳来了。

这是一个明牌暴力衙门。

此时,司马迁在犹豫要不要写。

如果写,自己就是背叛整个朝廷,如果不写,似乎又不忠于史家。

司马迁最后在史书中写下【大司农霍海说了一些不是人的话】。

刘彻:“警正和大尉,你有什么人推荐吗?”

霍海:“大尉我要让皇甫华担任。”

“皇甫华参与过匈奴战争,是标准的高级将领,但同时又不是军中人,而是匈奴公司挂职人员,所以和军中没有任何牵扯,在地方上不会形成武装牵扯问题。”

“皇甫华很会带兵也很会御下。”

“同时,皇甫华在几年前修建安洛铁路时,曾经带队清扫铁路沿线的匪徒,这本来就是骑警的工作。”

“他在长安少尉府衙供职时也进行过警察的工作火警的工作,他不熟悉的只有水警,但水警这一块可以调一个懂行的人进来帮忙,所以可以调派终军。”

“终军对海军如何调动非常熟悉,但他又不是海军不是路博德下南基地的成员,正适合做水警司警。”

刘彻:“警正呢?”

霍海摆头:“警正没有推荐,我也不知道应该找什么人去担任警正这个职务,毕竟警正需要带队调查举国所有违法的事情,和执行的大尉工作是切割开的,而这方面,臣不熟悉。”

刘彻:“王贺怎么样?”

王贺?群臣疑惑,谁啊这是?

霍海摆头:“王贺外事还得用,刚刚发挥效果,怎么能换。陛下自己选个警正吧。”

刘彻明白了,霍海在避嫌,避免这个部门全是自己的人。

刘彻真的心动了。

此时,很多人低头震惊。

这才是霍海,这才是大手笔!

自古就只有文武两种职务,凭空之间,多变出了一种。

能文能武,能拿刀枪,也能拿判官笔!

这直接给各地方郡县官员的判决权直接收回了!

如果张汤现在是廷尉,张汤已经跳脚反对了!

因为实际上警正已经代替了大半的廷尉职责了。

但张汤现在是御使大夫。

张汤都怀疑,这是刘彻和霍海商量好的,是出来演一出戏。

大部分人都会这么想。

只有霍海和刘彻知道,不是。

而且这事情,霍海不能和刘彻私谈。

因为这是只能提一次,再也不能谈第二次的事情。

霍海不可能私下让刘彻同意这件事情。

刘彻也不可能私下同意。

如果提起第二次,那目的纯不纯,就只有天知道了。

准确的说,第一次提出,目的纯不纯也只有天知道,而第二次提出,就是大概率的目的不纯了。

霍光心中惊涛骇浪。

自己玩儿了这么久,本来以为把议会这么个机构玩儿成了有实权的架构了。

却不曾想,那点权利,还不够二哥新设计这个部门一碗饭吃的。

此时,卫青正在看霍海。

心中全是震撼。

卫青思索了一辈子如何不让刘彻猜忌。

所以他在任何能低调的地方低调。

而霍去病不用低调,因为霍去病是来制衡他的。

但,两者的一切都是白瞎。

现在,霍海提出的这个东西,却能永久性解决问题。

因为……警察遍布全国,任何军队将士调动,霍海都会知道。

所以,哪怕有一天刘彻猜忌霍海了,霍海都可以光明正大的知道。

霍海这个第一代创立这个机构的人,只要不死,这个机构身上的霍海印记永远洗不掉。

成立这个机构,就意味着,刘彻要放弃武装清洗霍海的权力。

一边是永远不暴力清洗霍家。

一边是可以完全掌握大汉的机器架构。

最可怕的是,霍海才二十三岁,刘彻不可能等到霍海死了再去实现这个机构。

至少在目前看来是如此。

刘彻突然看向了霍光:“霍光,你说这事情需要议会讨论吗?”

霍光根本不敢说话,直接低下头:“臣不知。”

讨论也不好,不讨论也不好。

讨论,就是议会觉得君王扩大权利范围不好。

不讨论,就是默认支持霍海监察全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