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泡可以将人从黑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劳动的效率和速度?
而且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在这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时代,蜡烛等照明工具很容易引起火灾。
有了电灯泡之类的东西,便能大大降低火灾的发生。
赵文坐了下来,取出一张宣纸,书写了起来。
赵文书写的是一封嘉奖宋应星的书信,虽然电灯泡的图纸以及制作流程是赵文提供的,可是宋应星在制造的时候,也废了不少力气,该奖的时候就应该奖赏。
片刻之后,赵文将书信写完,盖上自己的大印,封好口。
赵文原本是想现在交给李小三让李小三派人送到宣镇去的,可是如今烧柴汽车这些东西尚未彻底完成,所以赵文就暂时将嘉奖的信件留了下来,等到所有的东西全都完成之后再送到宣镇去。
第二天下午,赵文将所有已经完成的东西全都交给了李小三,“你派人将这些东西全都送到宣镇,交给宋应星,记住,这些东西非常的重要,重要程度甚至不次于火车,万万不能有任何闪失。”
李小三拿着被赵文装进一个木盒子里面的东西,重重的点头,“大人放心吧,我肯定会让这些东西安全到达宣镇,安全交给宋先生。”
李小三说罢,便带着这些东西走了出去。
片刻之后,十几匹战马朝着宣镇的方向狂奔而去。
……
“老师,咱们之前制造出来的那个电灯泡还亮着呢,这都好些天了,一直亮着,比蜡烛要亮上不少。”
在炼铁厂旁边的一个建筑群的院子中,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看着坐在院子当中,正在编写什么东西的宋应星,一脸兴奋的道。
宋应星放下手中的毛笔,笑道:“这可是总兵大人设计出来的东西,能不好吗?总兵大人设计出来的东西哪一个不好?”
“这倒也是!”年轻人点点头。
“你别在这里晃悠了,你赶紧去实验室,好好盯着电灯泡,看能亮多长时间。
如今修建电灯泡的流水线已经快要完工,发电厂也正在建造当中,为师这几天很忙。”
宋应星说吧,便站了起来,将桌子上的东西全都装进放在地上的篮子中,随后交给他的学生,“将这些东西送到文件室,好好封存起来。没有我的命令,不准任何人打开。
为师现在要去一趟正在修建的发电厂,这几天快要完工了,为师去视察视察。
去让你李师哥他们过来,陪为师去一趟。”
学生接过宋应星送过来的篮子,行了一礼,随后带着这个篮子急匆匆的跑了出来。
如今的宋应星是工业部和研究院的主事人。
赵文还特意让人给他修建了一个非常大的院子,让他能好好的研究这些东西。
宋应星也不负赵文,在担任研究院之后,就将电灯泡制造了出来。
没多长时间,七八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站在了宋应星的面前。
“老师!”
这些人看着宋应星,躬身行了一礼。
宋应星点点头,道:“走,陪为师去一趟发电厂。”
宋应星说罢,便往外面走去。
他的学生们呢急忙跟在他的身后。
宋应星走出研究院的大门时,在大门外面巡逻的士兵看到了他,急忙停了下来,便宋应星行礼。
宋应星挥挥手回了一礼,随后在坐上一辆他学生从研究院推出来的三轮车上,朝着远处而去。
研究院可是说是如今宣镇最重要的地方,在研究院周围,有大量荷枪实弹的兵马保护。
这些兵马有明面上的,还有暗中的,除过宋应星以及他的学生之外,其他的人禁止出入,想要进出,除非有特别的通行证。
如果没有,不准进入,倘若硬闯,不管是谁,守军有权直接开枪。
宋应星坐在三轮车上,由他的一个学生带着他。
在三轮车的周围,其他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跟在宋应星的旁边。
三轮车不仅能用来拉运货物,也能用来运人。
从研究院到正在修建的发电厂差不多有两三公里的路程,宋应星等人走了没多长时间,便来到了发电厂的工地上。
如今的发电厂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忙碌无比的工人。
发电厂在这个时代还是属于高科技的存在,所以宋应星让人修建发电厂的时候,就没有使用俘虏,而是使用专门的工匠。
发电厂的图纸之前赵文就给了宋应星,所以修建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
宋应星从三轮车上跳了下来,来到工地的门口。
他看着忙碌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再有十来天,发电厂就能彻底完工,到时候就可以将发电机组装起来。
发电厂完工之后,就要着手铺设线路。
“大人曾经说过,放在室外,传输电力的电线可以裸露,不需要用绝缘材料包裹。
可是进入室内的电线必须使用绝缘材料包裹。如今皇宫也正在修建当中,皇宫肯定是要第一个使用电灯照明,所以,最新生产出来的绝缘电线要先安装在皇宫里面。”
宋应星看着眼前的工地,脸上满是振奋。
在得到赵文提供的各种点拨之后,宋应星也将绝缘电线制造了出来。
因为没有橡胶,所以宋应星就用浸泡过桐油的麻布包裹铜线。
因为没有铝,所以电线就是铜线。
因为麻布的绝缘性没有办法和橡胶相比,所以在生产电线的时候,就会裹上厚厚的麻布。
每裹一层麻布,就用大漆刷一遍,晾干之后再裹上一层麻布,裹完之后又刷上一层大漆。
以此类推,一直将电线裹得密不透风。
这样一来,制造电线的时间就会上升很多。
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现在没有橡胶,只能采用这种土办法。
“老师,估计总兵大人凯旋归来的时候,皇宫就能建造完成,咱们的电灯也能遍布大街小巷。”一个学生看向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