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大秦帝国风云> 荀况流离乱世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荀况流离乱世中(2 / 2)

这荀子也是点背,来到楚国都城郢都消停日子没过多久,赶上秦军白起大举伐楚,楚国郢都被攻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荀子第二次来到齐国,齐襄王授命其主持重建稷下学宫,“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入秦,他看到秦地民风淳朴、官府禁绝私斗奖励军功、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便称秦国是治国的典范。

可是如日中天、尝到攻城略地、开疆扩土甜头的秦昭王劈头就问荀子曰:“儒者恐怕无益于人之国吧?”

荀子颇废了一番口舌,给秦昭王上了一课,大意是说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

秦昭王还不罢休,有几分讥笑地问荀子:“那儒者当了国君会怎样呢?”

荀子说:“儒者当了君主,那影响可就大了。他内心意志坚定,在朝廷上,礼节就会得到整饬;在官府中,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就会公正不阿;在民间,忠诚、老实、仁爱、利人等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相信了,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像异口同声地欢呼一样来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明显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而且热爱他,远处的人竭力奔走来投奔他。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诗》云:‘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哪个不服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儒者做臣民的时候像上述那样,他当了君主就像这样,怎么能说他们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

秦昭王虽然口称善,其实心里面对荀子这番大讲仁义礼智信的说辞嗤之以鼻,面子上以礼待他而不用。

看到无法说服凡事痴迷武力解决的秦昭王,荀子只好离开了秦国。

他又到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儒家那一套理论依旧不顶用,没人待见,荀子也没有被留用。

荀子辗转回到了齐国,齐国倒是重礼仪,这回给他安排了个参与重建稷下学宫的大夫差事。这时齐国皇帝很小,太后垂帘听政,外戚专权。没有多久,荀子口没遮拦、乱放炮的老毛病就犯了,他对大臣们中乱讲:母鸡司晨,亡国乱象啊,怎么能这样呢?

没几天,这话就让人给传到齐国太后耳朵里去了。人家倒没跟他认真计较,就是派人用车拉来一大堆赏赐给他,后面还跟着几辆空车让荀子带上家眷、家财,然后对荀子说:您老辛苦!我们太后嘛,她想请您去旅游,可又不方便陪着您去。要不这样吧,除了齐国,您想去哪都行,我们保证安全送到,路费我们给您老出!

荀子被这样被礼送出境了,他无奈只好来到楚国。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啊,物极必反,这次他的好运终于来了。

原来这时候,秦国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获胜,残暴地坑杀了0万赵国投降将士,赵国危在旦夕,求救于各国。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亲率10万援军星夜兼程北上去救援赵国,击败秦军后,搂草大兔子,趁势向东兼并了鲁国,新设了个兰陵县。这鲁国乃是礼义之邦,家家户户尊孔重礼,楚国宰相春申君感觉需要顺服鲁地民心,派一个武将出任地方长官不合适,儒家大师荀子的到来简直就是上天赐福。于是,荀子在楚国王城被隆重任命为兰陵县令,楚王烈亲绶印信官钮,在80乘革车、两千甲士护卫下即刻上任,春申君亲往国都东门外为荀子送行,百般嘱托、千般眷顾,目送东行的队伍绝尘而去。荀子到任不足一年,有人污蔑荀子交游各国,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荀子又被迫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这时楚国又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说:荀子被迫离开楚国,不利于国家笼络贤能。就算他真有三心二意,在楚国也正好受到监视,再说一个70岁的读书老夫子还能有啥威胁?春申君于是又派人苦请荀子回楚,这回老夫子生气了一口回绝,耐不住三番五次的礼聘,楚国这才请回了荀子复任兰陵令。

且说荀子莅临兰陵地方,正好把毕生经世之学付诸实践,创制法例,立威公堂。用贤任能,整饬吏治。奖励耕织,清查田亩,厘定赋税。铺路修桥,交通四周。设立官市,招揽商贾。专营盐铁,规划女闾(风月之所),把县域治理的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盗匪绝迹、夜不闭户。

老夫子端坐县衙,招呼一班衙役,每日生堂,却整日也没有几个讼案可断,终于有了告状的也总是些市井斗殴的鸡毛小事,要么就是不清不楚叔嫂通奸的家务事,老夫子日久生厌,除了督造、运输兰陵美酒和鲁缟的差事不敢怠慢,索性县衙也不怎么去了,日常公事托付几个尽职小吏去作,大事再通报自己来处理,就在县城东城门附近桃林中一片空地,出钱叫人起了十几间草堂,四周疏篱围护,广植花草竹木,种上几畦菜蔬,养上一群芦花鸡,两条黄狗,整日疏理花草,汲水灌园,过起了神仙生活。半年不到,又寂寞无味了。

手下就有人给他建议:“老先生名满天下,学富五车,乡里慕名而来求学的弟子也不在少数。虽然您老已然高寿,身子板还是蛮硬朗的,不如就收纳些成年弟子,开办个高级学堂。岂不是件造福乡里、国家的好事?”,老夫子听了觉的有道理,便差人去向春申君禀报能否办学,春申君那里自然没有反对。

这楚国原本也是个好礼重才的国家,(惟楚有才)春申君还派人送来了一些钱物资助。老夫子于是命人把草堂整修一新,挂上“兰陵学馆”的香樟木鎏金匾额,四乡里告示一帖,顿时各地门徒或步行或车马份至踏来,十几间草堂竞不够用了,不得不一再营造新所,兰陵学馆竟然发展到五六十所名堂大屋的规模。

这“兰陵学馆”专讲治国安民之道、仁义理智精要,还聘请众多名师兼讲五行八卦之数、天文地理历算、音律乐器、祭祀典礼、兵书战策之法,诸弟子们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日出诵读、日落而息、课余劳作,书声朗朗,编钟悠扬,十几年间俨然恢复了昔日稷下学宫的盛景。

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以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古人说: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7人,孟子也是收徒三千,到这荀子时弟子逾万,贤者数不胜数,遍及七国、纵跨战国后期、秦、前汉,遂成中国古代教育界一名巅峰泰斗。这也是今人的看法,历史真相是荀况在当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毁誉参半,一个身份是大儒,一个身份是儒家的大叛徒。他两个弟子李斯、韩非更是被视为羞辱斯文的知识界败类。(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