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181.第180章 家书难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181.第180章 家书难得(1 / 2)

第180章家书难得

帅帐内,将佐们受到桓温的鼓舞,无不振臂高呼北伐。

桓氏看似一个整体,但一直以来,都是长安、江陵两套班子并存,互不统属。

尤其是桓温、桓熙分别建国之后,无疑是将这一情况摆在了明面。

不仅桓温想要证明自己,楚国的文臣武将,大司马府的僚佐,看着追随桓熙的将佐们建功立业,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也能迎头赶上。

毕竟父子二人各治一国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当桓氏篡位的时候,楚、梁两套班子也终将合二为一。

到时候,谁上谁下,终究还是要看彼此的功绩,谁也没有资格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

只是这些将佐们不知道的是,桓熙早就与桓温讨论过,在立国初期,效仿明朝,设立两京制度的可行性,即在南北两方各设一套中央机构。

桓温对此颇为认同。

当然,两京制有其弊端,不可能长期存在。

对于桓温、桓熙来说,这只不过是统治前期的权宜之计,可能推行两京制,也只不过是安抚追随他们创业的元从而已。

等元从逐渐凋零,虚设的一套中央机构也不必再补充新人,继续维持下去,自然可以裁撤。

桓温此时踌躇满志,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线,其一是由鲁山县北上,进入洛阳盆地。

其二是由鲁山县东出,先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再取颍川。

襄城郡属豫州,位于南阳与颍川之间,由后赵荆州刺史乐弘占据。

此前桓温夺取南阳、义阳等地,乐弘被迫退往襄城,与周成、魏统等人见北方局势混乱,一同归降晋室,作为中原地区的割据军阀而存在。

桓温犹豫再三,决定先易后难,在讨灭乐弘,夺取襄城郡后,进攻颍川。

周成虽然占据颍川、河南二郡,但其人口、部众大多都在颍川郡,毕竟真要是经营洛阳,可不是明摆着诱惑桓熙与苻健前来劫掠么。

如今正值夏秋之交,谷物尚未成熟,桓温如果能够迅速攻克襄城郡,进入颍川郡,周成必将陷入一个难题。

究竟是坚壁清野,还是坐视桓温驻扎于城外,等待谷物成熟,收取粮食。

坚壁清野一词说来轻松,但真要是一年没有收成,对于周成这样的小势力,无疑是灾难性的后果。

至于洛阳,都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的现状,城外也没多少粮食可以收龋

襄城郡,襄城县。

自从桓温北上,进驻鲁阳以来,乐弘便陷入了寝食难安的焦躁之中。

前燕会为了不使桓温控制洛阳,而救援周成,可不会深入中原,来救援襄城。

周成更不可能因为所谓的唇亡齿寒,离开颍川,前来救援过去的同僚。

对于乐弘来说,一旦桓温东征,他想要保住襄城郡,就只能依靠自己。

但在南阳、义阳两战后,乐弘的部众早已被桓温打残,否则也不会蜷缩在襄城郡,坐视周成从徐州而来,占据了颍川、河南二郡。

以一郡之地,数千将士,而抗西藩,乐弘实在没有这样的勇气。

当得知在鲁阳驻扎许久的楚军终于有所动作,而且还是冲着襄城而来的时候,乐弘在逃与降之间,选择留下其子统率部众,而自己则带着亲兵西行,渡过汝水,往父城县(今河南宝丰县东)迎接楚军。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打不过就加入,这并不丢人。

当桓温兵临父城城下之时,四面城门敞开着,乐弘肉袒负荆,来到军前请罪:

“楚公北伐,弘有失远迎,还请楚公见谅。”

桓温翻身下马,将跪伏在地的乐弘扶起,笑道:

“你我同殿为臣,桓某只是借道而已,乐公又何必如此。”

说着,桓温为乐弘解开荆条,又取下披风为乐弘披上,与他携手入城。

乐弘已经展现了他的诚意,表现出他的顺服,桓温不可能继续对他穷追猛打,否则,中原各路军阀必将拼死抵抗。

正当桓温由乐弘领路,前去接管襄城之时,桓熙也即将抵达金城郡。

此前,王猛已经在得到急报之后,征调安定郡的州郡兵北上接应,接管了桓熙在乞伏部、破多兰部所掠得的人畜。

桓熙得以带了五千枪骑与八千弓骑西出陇关,前往金城郡。

乞伏司繁虽然还没有正式投降,但他带来的三万骑卒早已被解除了武装,安置榆中城外的一座大营之中,由朱序麾下的州郡兵监管。

如今欠缺的,只是一个受降仪式罢了。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七月初九,桓熙在众人的盼望之中,终于来到了金城郡治,榆中县。

“臣拜见梁公1

“下官拜见梁公1

向桓熙称臣的,自然是朱序为首的梁国官员。

自称下官的,则是以凉州主薄牛夷为首的凉州官员。

梁国仅有雍、秦、梁三州,凉州不在桓熙的封土之内,因此,在凉州任职的官员,哪怕如牛夷一般,本是秦州陇西郡人,也不能自称为臣。

桓熙右手虚抬:

“诸位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待众人起身,乞伏司繁也在众目睽睽之下牵羊而来。

“罪人不识天命,妄动干戈,以致生灵涂炭,自觉有罪于天下,有愧于大单于,虽死不敢心生怨恨,还请大单于责罚。”

乞伏司繁伏地痛哭道。

当然,桓熙不可能真的杀死乞伏司繁。

对方能够将功赎罪,为自己搜捕叛党,如今又率众来降,桓熙如果还不能宽赦他,以后谁又敢再向桓熙投降。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桓熙说着,将乞伏司繁扶起,继续道:

“桓某以为,之所以有这场祸事,终究是乞伏氏不曾沐浴王化,你的家人将在长安定居,你不妨同去,与他们团聚,也能在关中切身体会的感受到大晋的兴盛。”

乞伏司繁对此早有预料,他叩首谢恩道:

“大单于宽宏大量,罪人感激不尽1

桓熙点点头,连同乞伏吐雷在内,派人将他们叔侄送往长安,为乞伏傉大寒奔丧。

乞伏傉大寒已经死了,哪怕乞伏氏复归正道,为桓熙平息了武威郡的叛乱,但这场叛乱终究是他们引起的。

桓熙可以宽赦乞伏司繁、乞伏吐雷,他们都是听命于乞伏傉大寒罢了。

但乞伏傉大寒这个祸首必须死。

在得知乞伏部三万骑卒已经被解除武装之后,桓熙就已经示意乞伏傉大寒自荆

乞伏傉大寒在与家人告别后,走得倒也安详,并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

相较于对待乞伏氏只诛祸首的待遇,凉州参与叛乱的豪族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桓熙因为乞伏氏将功赎罪,主动投降,因此不能赶尽杀绝。

屠刀既然没有落在乞伏氏的头上,自然得由那些响应叛乱的人来承受,否则如何能够警示世人。

桓熙冷冷地注视着跪伏在他面前,苦苦求饶的叛党与其家眷,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桓熙只是看向了宋混,说道:

“宋混,带上伱的妻妾儿女,你们可以离开了,往后搬去关中,不要再回凉州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