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还不包括从大明掠夺的明人和其他族人,这些人不属于八旗,实际上就是八旗的奴隶,也称“包衣”,其作用是利用明人耕作生产基础为八旗提供资源罢了。从各方面来看,所谓的后金政权并不稳固,他只是一个畸形军事集团罢了,除了军事上比较强悍外,政治、社会结构包括基础生产都很薄弱,这样的政权如果不能保持继续扩张,一旦停滞下来后,其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必然会在很短时间内垮掉。
孙承宗的眼光毒辣,一眼就看明白了这点,这也是孙承宗在辽东执行这种战略的最大原因。
经过这几年的封锁,再加上宁远等城的修筑完毕,大明在辽东虽然还未和后金展开过大规模交战,可仅凭这些手段,孙承宗就直接掐住了后金建奴发展的可能,同时利用封锁让后金建奴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前面说过,女真人是渔猎民族,不懂耕作生产,八旗又是努尔哈赤创建的战争机器,战斗力虽然强悍,却同样给后金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内部许多问题不断,尤其是因为长期封锁导致后金仅靠旗下包衣耕作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庞大的军事集团每日所需的物资消耗就不是一个小数,假如是以前,凭借着四处掠夺还能勉强维持,可现在孙承宗的封锁政策让后金在辽东根本突破不了明军的铜墙铁壁,明军只要牢牢守住几个关键点,再把辽东军民从一线撤回,制造中间的无人区域,后金建奴既打不破明军的坚城,更攻不进山海关,就连想掠夺辽东军民的物资作为补给也做不到,久而久之,等到后金之前掠夺的物资尤其是粮草不断消耗后,问题就出现了。
现在努尔哈赤已经被逼到了绝境,整个后金军事集团马上连饭都吃不饱了,没了粮食八旗兵再能打也没用,人吃不饱饭怎么能够上战场?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不用明军来攻,恐怕八旗内部就得分崩离析。
去年年末时,一个好消息终于传来,让快要抓狂的努尔哈赤大喜过望。他怎么都没想到大明居然撤了孙承宗,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柳河之役就把孙承宗给赶回了老家。
孙承宗一走,努尔哈赤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个老家伙这几年压得他气都透不过来了,要继续让他这么在辽东封锁下去,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后金政权弄不好就得垮台。
现在好了,大明自己帮后金搬走了绊脚石,接替孙承宗的人是高第,高第这人努尔哈赤并不陌生,毕竟努尔哈赤之前也是大明的官员,作为三朝老臣的高第,他们以前虽没打过交道,可也听说过一二。
在努尔哈赤眼里,高第充其量就是一个和王化贞差不多的文官,其才能根本比不上孙承宗,就连之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也远不如。以高第替换孙承宗,这不等于给了后金打破封锁的最好机会?想到这努尔哈赤哪里还能按捺得住?当即就开始着手准备。
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好不容易集结完军队,可这时候也到了过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忍耐着先过了年,等这年刚刚过完,连元宵节都没来得及过,等不住的努尔哈赤就迫不及待地率领大军倾巢而出,冲着辽西宁远杀气腾腾而去。
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的大军渡过辽河,十八日在宁远的袁崇焕接到了努尔哈赤出兵的消息,马上召开前线军事会议,进行战前布置。
袁崇焕一方面让满桂、祖大寿、左辅、朱梅四人分别负责驻守宁远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亲自带炮管彭簪古和自己在邵武收的家丁罗立各负责城防火炮。
同时袁崇焕派人出城,焚毁城外民居、积储,采取了清壁坚野之策,做好兵临城下的准备。
此外袁崇焕还让人给朝廷、前屯、山海关各处送去急信。
朝廷方面袁崇焕上报努尔哈赤出兵的消息,并且表示自己坚守宁远的决心。对于前屯、山海关等地,袁崇焕让他们随时坚守二线,同时拦截逃兵,但凡见有从前线逃回的逃兵一律格杀勿论。
对于刚刚上任的经略高第,袁崇焕也特意去信一封,他知道高第一直是保持放弃宁远态度的,所以信中袁崇焕除了再一次重申自己会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外,还叮嘱高第坚守山海关不要增援宁远,以免努尔哈赤故伎重演围城打援。
虽说他和高第在军事上意见不同,可现在辽东危机之下,暂时把个人矛盾放到一旁还是很必要的。而且一旦高第乱了阵脚非但帮不上自己忙,反而会给自己添乱,既然如此倒不如给高第一个坚守的理由,省得高第头脑一热出兵救援,一旦被努尔哈赤趁机击破,反而会给宁远带来重大打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