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657章 皇太极的警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657章 皇太极的警惕(2 / 2)

十万八旗子弟看起来似乎不少,可要和大明的百万大军相比相差甚远,上次皇太极经蒙古攻入大明腹地,甚至兵临京师时已经尝试过了,最终也不是无奈退去,其中原因皇太极心里非常清楚。皇太极清醒的知道以现在大清的力量灭掉大明是不切实际的,仅仅一个人口因素就是逾越不过去的关键。大明实在是太大了,十万八旗子弟分散开来怎么都占不了大明如此大的地盘,哪怕这些年皇太极在原有的八旗制度上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旗,四处掠夺以补充人口的不足,可从整体来看依旧达不到预期。

不过皇太极并没有着急,他知道以蛇吞象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此大事需徐徐图之。

既然一口吞不下,那就慢慢来,一方面不断壮大自身,另一方面通过战争获取利益的同时在大明这个巨人身上不断“放血”,令其虚弱下去。而且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异常严重,不仅有大清这个强大的外敌,在内部叛乱的流寇更是搅得整个大明狼狈不堪。

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包括李自成等这些流寇头目每到一处如蝗虫过境一般,地方人口和生产损失惨重,令大明头痛不已,现在大明集结几省之力,调动重兵围剿,却依旧未能解决这些流寇,只要继续下去,大明必然承受不住。

一外一内,双重打击,大明哪怕再强大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只要耐住性子,等待大明这个强大的巨人最终自己倒下,等到那一日到来,那么皇太极的机会就来了。

这几年一切就如皇太极所预料的那样,大明正朝着深渊滑去。皇太极信心十足,认为长则十年,短则数年,大明必然会走向灭亡。

可偏偏这个时候大明居然出了如此的变数,这个变化已超出了皇太极的预料。随着朱慎锥的上位,大明的统治者从崇祯皇帝变成了朱慎锥,这对皇太极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对崇祯皇帝这个人,皇太极太了解了,在他眼里这位大明天子就是一个昏君,而且还是一个自以为英主的昏君。

作为大清皇帝,皇太极的才能远比努尔哈赤更强,尤其是在大局和政治上的眼光可不是只知道拿刀子杀人的努尔哈赤能比的。

皇太极清楚的知道,像大明这样的国家,君王有才能固然是好,如果没有才能其实问题也不大。毕竟开国皇帝朱元璋结合历代历朝弄出来的这套政治构架算得上完美二字,而且朱元璋当时还考虑到了诸多因素,政治构架中相互钳制,避免一家独大,从而威胁到皇权。

朱元璋清醒的知道他的后代不可能都是明君,万一出了一位两位平庸之辈,只要这套政治构架平稳运行,对于国家来说依旧能进行稳固统治。

而在朱元璋之后的永乐、洪熙、宣德这三代君王对原本的政治构架又进行了调整,最终形成了后来大明皇权、司礼监、内阁三足鼎立的结构,再加上六部和都察院制度,大明整个政治构架在这个时代是毫无挑剔的。

就连皇太极称帝后对大清内部的政治构架设置时也参照了大明的结构,只是没有司礼监和内阁这两个机构罢了,其余各方面几乎和大明没什么不同。皇太极雄才大略,如果朱元璋创建的政治构架不好的话,他怎么会照搬呢?由此可见大明在这方面的优势。

可偏偏大明那位崇祯皇帝却不一样,这位皇帝自誉为英主明君,却是昏庸无比,他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破坏了大明两百多年来运转良好的政治构架,打破了原本的政治平衡。

这还不算,崇祯皇帝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在他手里司礼监成了摆设,内阁首辅包括阁老的更换更如同走马灯一般,东厂、锦衣卫的权利削弱到了极点,而且崇祯皇帝做事还不计后果,只以喜好而论,眼光短浅又善于甩锅,几年下来折腾的大明上下可是不轻,非但国家的运转出现了大问题,就连他手下的官员们也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干事好呢还是不干事的好。

大明人才济济,远不是大清能比的。范文程这样的人物在皇太极这边是个宝贝,可在大明却根本算不了什么。尤其是大明的内阁和六部更是如此,能坐到这样高位的官员们难道全是无能之辈么?

皇太极善于领军打仗,他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打仗要看带兵的人是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军大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事历史上比比皆是,崇祯皇帝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当大明皇帝,对大明而言是一个灾难,而对皇太极来说却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

而眼下局势发生了变化,宗室朱慎锥居然拿下了京师,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朝政。皇太极虽是第一次听说朱慎锥的名字,可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却丝毫不敢小窥,之前多尔衮兄弟在遭遇已给了他警惕,原本以为依靠些手段能让崇祯皇帝替自己解决麻烦,谁想到麻烦没解决,反而惹出了更大的麻烦,随着朱慎锥的上位监国,以后的事恐怕没那么乐观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