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703章 协理京营戎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703章 协理京营戎政(1 / 2)

第703章协理京营戎政

王晋武等回京后的第三日,朝廷就正式下达了对各自的封赏。

王晋武封伯爵,并加太子太保衔,其余职务继续保留,依旧统管京营。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或升职或加荫官等,除此之外,朝廷还下拨了对将士们的赏赐,再包括战伤战死者的抚恤。

消息传到军中,将士们一片沸腾,尤其是原本京营所处的那些人更是喜气洋洋。

之前京营虽号称天子亲军,属于大明军队中待遇最高,条件最好的一支军队,可实际上整个京营早就不堪重用,京营中吃空饷的情况严重,更有许多人在京营里混着日子得过且过,完完全全就是个空架子,更不用谈什么战斗力了。

银样镴枪头,说的就是之前的京营,朱慎锥拿下京师后就对京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其实在崇祯皇帝之前,包括崇祯皇帝本人在内都知道京营存在的问题,也都有改制京营的打算,可却始终未能成功,这个原因还是因为在当初的情况下,哪怕就是皇帝也没什么办法解决京营问题。

京营名义上是皇帝亲军,实际上却掌控在文官的手中。

总戎京营的是勋贵中的头面人物,比如之前的恭顺侯吴惟英、临淮侯李弘济、定远侯邓文明、襄城伯李国桢、新宁伯谭弘业、应城伯孙廷勋、清平伯吴遵周等勋贵,这些人或是开国功臣的后人,或是靖难功臣的后人。

副提督基本上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在京营中挂名,比如李国辅之前就是京营副提督。

吴惟英大言不惭领兵出征,遭受大败后,京营主力就彻底没了,而且京营中大多数执掌实权的勋贵也俘或战死,留在京师内的京营余部几乎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那时,崇祯皇帝让定国公徐允祯接任提督,可徐允祯的爵位虽高,却根本不懂打仗,而且兵临城下,京师内人心惶惶,京营残部战斗力极差,最终导致了有人内外联合主动打开城门,以至朱慎锥大军顺利入城的情况发生。

除去这些勋贵、太监外,京营还有一支文官力量存在,这个文官在京营的职务叫“协理京营戎政”。

所谓的协理京营戎政名义上是协助京营总戎的助手,可实际上却是真正掌控京营的人,而这个职务是文官职务并非武将职务,向来由文官来担任。

通过这个职务,文官能够越过京营的将领来控制京营,从而削弱了勋贵包括皇帝对京营的掌控。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为掌控兵权直接撤销了这个职务,并表示不再设置协理京营戎政之职,但谁想崇祯上位后的第二年,在被东林党等一阵忽悠之后就恢复了这个职务,并把这个职务交给了东林党人。

几年后,崇祯皇帝发现情况不对劲,东林党并非想象的那么可靠,京营被文官渗透的越发厉害,其弊端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敢和他哥一样撤裁这个职务,只能采取了他的老办法,就是换人,直接撤换了协理京营戎政人选,借都察院都事张道泽弹劾李邦华的机会,顺势罢免了当时协理京营戎政李邦华的官,让他回乡闲住。

不过李邦华虽然是协理京营戎政,也是东林党人,但实际上李邦华这个人还是颇有能力的,算是东林党内的实干派。在他协理京营戎政期间,曾经试图改革京营,消除京营的弊端,可还没等他对京营动手就被崇祯皇帝给罢了官职,真正做事的李邦华都落得如此下场,之后接替李邦华的人都暗暗拿李邦华作为教训,就此因循守旧,姑息养奸,京营问题再也没人敢提。

说来也奇怪,无论是大明朝廷或者军中,都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三方分权,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

比如中枢的皇权、司礼监、内阁三方。朝堂上,皇帝、内阁、文官集团三方。而京营中,勋贵、太监(代表皇权)和文官三方。似乎这种格局已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其中文官集团的力量越来越大,直接压倒了前者,如此下去怎能有好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