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归义非唐> 第218章 扫盲运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18章 扫盲运动(1 / 2)

第218章扫盲运动

“嘭——”

五月初,随着沉闷爆炸声在山涧作响,飞鸟惊厥,扬尘四起。

待扬尘渐渐落下,土丘后一个个头戴藤帽的矿工慢慢起身,而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被炸飞的无数树木,以及散乱的碎石。

碎石的尽头,是一处刚刚被炸开的矿洞。

咳咳……”

咳嗽声响起,头戴藤帽的刘继隆也站了起来,身后跟着曹茂和张昶。

“娘贼的,这三十斤火药的威力这么大啊?”

“这拿去炸城墙,夯土的城墙岂不是一炸就塌?”

张昶骂骂咧咧,而曹茂也拍了拍身上的灰,目光看向刘继隆。

刘继隆朝前走去,来到矿洞面前,小心翼翼朝里看去。

只见矿洞深丈许,里面的石块碎裂垮塌,用镐子轻轻拨弄就能将其掘取出来,时不时还能看见红铜色的石头。

“来人,搭架子!”

刘继隆向身后吩咐着,不多时那些还在观望的矿工便纷纷起身,朝着他们小跑过来。

这里的矿工并不多,仅仅十一二人罢了。

矿工的编制与民团和军团一样,都是兵-伙-队-旅-团的编制。

因此矿工伙长连忙走到刘继隆身边作揖:“节帅,您后退些,避免这矿洞二次坍塌。”

“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刘继隆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同时看着矿工们熟练的使用方木搭建架子,刘继隆也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前世他家就在矿区不远,也见过许多废弃的矿洞和矿坑。

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木架能最好的支撑和维护矿道的稳定性,防止其坍塌,确保矿工的安全作业。

这其中,矿洞用方木,矿坑用圆木。

搭建的方式,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梯形棚子,由一根顶梁和两根棚腿组成,支架与围岩之间需要安设背板。

支架旁还需要打楔子,每米巷道架设一到两架棚子,楔子的方向应由外向里。

这些都是刘继隆见到的东西,他虽然不了解其中理论,但照搬过来总是没错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套办法确实很有用,至少在陇右的采矿工作中,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伤亡。

“王伙长,这用黑火药采矿,比起土法采矿,速度和产量有没有变化?”

刘继隆询问到了效率和产出的问题,王伙长连忙点头道:

“肯定是有的,节帅让我们用黑火药采矿后,不管是煤矿还是金矿、铜矿和银矿,开采的效率和产出都提高了。”

“以前开采这么个矿洞,我们起码要三伙人轮班,一个白天才能推进丈许。”

“一个月下来,每个矿洞最多能挖一两黄金和一百多斤的赤铜。”

“现在一个月下来,最少能开采三两黄金和四百斤赤铜。”

“这一个矿洞,就能产出最少一百贯,差不多翻了快四倍。”

王伙长激动说着,而刘继隆也看向了曹茂,曹茂点头道:

“自从火药厂提供给工司黑火药后,工司产出的金银铜矿确实变多了。”

“不过火药厂的黑火药有限,目前只能满足临州和岷州两州的金银铜矿开采。”

“要是后续火药的产量跟上,工司每年最少能入库折色后五万贯的金银铜,以及二百多万斤铁。”

“要是按照市价卖给关内道,每年卖铁都能卖出四十万贯,若是打造成兵器贩卖则价格更高。”

曹茂的话,若是让朝廷的人听到,绝对会让满朝文武睡不着。

举大唐之力,产铁不过一千万斤,而陇右独占两成。

这两百万斤铁若是打造兵器甲胄,最少能装备三万人。

刘继隆要是有三万甲兵,李忱估计连觉都睡不着。

“军中的甲胄都补全了吗?”

刘继隆询问张昶,张昶摇头道:“现在每年产铁五十二万斤,其中半数用来打造农具,军械坊能分到二十万斤。”

“坊内铁料倒是足够,就是工匠和学徒不足,二百多名专门制甲的工匠及学徒,每年不过能制甲二千套。”

年产二千套甲胄,这已经足够了,算算时间,最迟年末就能让军中新卒尽数穿上扎甲。

“扎甲的制作不要停,以工匠一名带学徒两名,逐渐增加制甲人数。”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甲胄,但日后会需要。”

陇右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四万,军吏与百姓的比例在一比十二。

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如果不是陇右物产丰富,加上可以做二手贩子,贩马给剑南道和山南道,陇右百姓肩头的负担注定轻不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什么时候和朝廷翻脸了,以十二民养军吏一人的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在刘继隆看来,起码要达到三十民养军吏一人,才能勉强能够和唐廷翻脸。

所以陇右的人口,必须能想办法提升到五十万以上才行。

不然商道一旦被断绝,陇右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这么想着,刘继隆便看向了采矿的王伙长,谦和道:“没有你们,陇右就不可能那么安泰。”

“我代表陇右的二十四万军民百姓,感谢你们在这里的付出。”

他朝王伙长及远处的矿工们躬身作揖,王伙长吓了一跳,连忙回礼道:

“节帅哪里的话,如果不是您解放我们,我们还在给番狗做奴隶呢。”

“更何况您还给弟兄们工钱和抚恤,让弟兄们都没有了后顾之忧,是我们感谢您才对!”

王伙长接受过六个月的扫盲,还是有些墨水在腹中的。

这是陇右的现状,只要是伙长及以上的官员,不论军团、民团还是矿兵团,都需要接受最少六个月的扫盲。

六个月学不了太多东西,但起码能简单的书写,帮人写写姓名,登记登记还是没问题的,更别提千以内的加减乘除了。

“好好好,你感谢我,我感谢你,我们相互感谢。”

刘继隆握住王伙长的手,王伙长激动握着,而曹茂也开口道:

“节帅,我们该回狄道了。”

“好。”刘继隆应下,随后与王伙长寒暄几句,转身便离开了。

见刘继隆离开,几名矿工凑上来:“王头,您刚才和节帅握手了,什么感觉?”

他们目光激动中带着羡慕,王伙长则是后知后觉道:“忘记了,但节帅的手很软,比我家妇人的手还软。”

“您莫不是得了疯病?”

“对啊,节帅常年打仗,手都是拿兵器的,怎么可能手软!”

众人鄙夷看向他,王伙长急得辩解:“就是软!又软又暖和!”

“走吧走吧,王头估计是想家里的娘子了。”

众人倍觉无趣,只当是王伙长想女人了。

不管王伙长怎么辩解,他们都不相信,因为他们始终觉得,常年打仗的人就应该手硬手黑。

不多时,他们继续在矿洞内开始了爆破和挖矿的工作。

两日后,刘继隆他们也返回了狄道城内,而此时的夏收已经开始了。

城外的小麦正在被收割,所用的农业工具,基本都是刘继隆改良过的。

百姓们在田间朝刘继隆遥遥作揖,刘继隆也在马背上作揖回应。

曹茂和张昶及护卫刘继隆的五十余名精骑都感到骄傲,挺直了自己的胸膛。

“今年老百姓能吃口白面了。”

刘继隆望着沉甸甸的麦穗,感叹说道:“不容易啊……时间一晃就四年了。”

“三州的公田和私田,也基本成了熟地,粮食产出也将变得更多了。”

对于刘继隆所说的这些,曹茂也笑着颔首道:“今年的熟地加生地,应该能突破二百万亩了。”

“三年后的夏收和秋收,都护府正常收税都能收获四十万石粮,此后每年都能增长五六万石的税粮。”

“长此以往,陇右一定会比昔日吐蕃霍乱前还要强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