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归义非唐> 第230章 乱象徒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30章 乱象徒生(1 / 2)

第230章乱象徒生

“若是无事,各自退下吧。”

都护府正堂内,随着刘继隆将各类事情交代清楚,眼见众人没有其它想法,他也示意众人可以离去了。

“末将(下官)告退……”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之后依次离去。

秋收结束后,军饷、俸禄还需发放,高进达等人也十分忙碌。

待众人离去,刘继隆目光这才看向了未曾离去的李商隐。

“义山兄有事要与我说?”

刘继隆询问着李商隐,李商隐也毫不遮掩的作揖道:“小半年的学习,也算了解了陇右的不少制度与政策,因此有了些心得。”

“但说无妨。”刘继隆颔首示意,李商隐也开口评论起了刘继隆在陇右所制定的制度。

对陇右而言,整套制度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陇右没有那么多势力,加上刘继隆驱逐的对象是吐蕃人,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的收归所有土地来均分。

这套制度对陇右的发展极好,可若是要向外发展,那就有不少问题了。

“眼下节帅即将收复陇右全境,不知收复全境后,意欲何为?”

李商隐试探开口,刘继隆听后沉吟道:“至尊迟迟不立储君,而今又老迈,日后恐有祸事。”

“当下之事,理应积蓄钱粮,兴修水利,迁入人口,保境安民。”

他自然不可能暴露其野心,因此他还是老一套的说法。

“若只是保境安民,何须让两万余学子懂文识字,熟知文章呢?”

李商隐摇头反问,同时说道;“这两万余学子修学,每年耗费不下十万贯。”

“换做旁人,宁愿将十万贯自己挥霍,也不愿意用于境内少年修学。”

“六七年后,这两万余学子若是毕业,节帅难不成要让他们回乡务农吗?”

“可若是不误农,而将他们招募用以各州县治理,那恐怕足够治理数百万百姓。”

他话音落下,刘继隆也明白李商隐看出了他的心思,但他依旧不承认,而是开口道:

“我牧奴出身,昔年在河西时,张使君曾与我说过,懂文识字是庶族和名门才能供养的事情,与布衣毫无关系。”

“我当时便说过,我想让天下的孩童都有书读,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垄断知识。”

“当时张使君说这不可能做到,而我说……总得有人去试试。”

“如今来看,我虽然不能让所有孩童读书,但陇右十岁以上少年必然有书读。”

“待他们长成,凭借懂文识字的技能,自然能凭借一技之长谋生。”

刘继隆说罢,李商隐不信道:“您会将他们放出去?”

“若是他们想,我自然会。”刘继隆笑着点头。

李商隐与他对视,二人目光碰撞,最后还是李商隐忍不住道:

“下官虽然不知道节帅具体是怎么想的,但以此二万余读书人,足够运转一国。”

他此言并非说刘继隆可以凭借这些人取代大唐,而是说刘继隆有了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河朔三镇没有的。

哪怕河朔三镇拥兵数十万,辖民数百万,可他们却没有自立之能,而刘继隆有。

唐廷只要能好好探查陇右实力,其中有识之士者,必然将其视为大患。

只是可惜,刘继隆的手段和提防,使得唐廷对陇右的了解还浮于表面,例如曾经的李商隐。

在他们看来,陇右拥兵不足二万,辖民不过二十余万。

如此实力的藩镇虽少,却也算不得什么。

只要皇帝有决心,官员有手段,也并非镇压不了陇右。

当然,这是唐廷看来的,而对于了解陇右潜力的李商隐而言。

陇右足够和唐廷打一场持久战,哪怕陇右的结局好不了,但唐廷也必然要自食恶果。

“朝廷视我等为仇寇,依义山兄所见,朝廷对我陇右是何等态度?”

刘继隆没有回答李商隐的话,而是岔开话题,询问起了朝廷对陇右的态度。

对此,李商隐没有隐瞒,而是直接道:“势弱则安抚,势强则剿灭。”

“说得好!”刘继隆笑着点头,并不因为其这么说而难堪。

不过叫好过后,他又继续询问道:“若朝廷势强,试图围剿陇右,义山觉得又会如何?”

二人的话题渐渐大胆了些,因此李商隐也不得不沉思盘算了起来。

唐廷的财政,李商隐虽然不知具体,却也能猜出大概,毕竟昔日他也与令狐楚谈及过这些问题。

唐廷要是想剿灭陇右,以当下的财政情况是万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围剿陇右前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财政,而增加财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搜刮百姓。

问题在于,朝廷对百姓的搜刮盘剥已经不浅,从关中到山东,从河东到江南……不说饿殍遍野,却也能称得上遍地饥民。

短期加税,百姓们还能撑住,可若是长期加税,必然遍地起义。

想到这里,李商隐才缓缓开口道:

“朝廷若是想要剿灭陇右,必然会增税,而后向陇右四周增兵。”

“在下官看来,朝廷显然低估了节帅和陇右。”

“朝廷若是想要围剿陇右,先不提良将,单说兵将就不该少于十万。”

“以下官在东川的了解来看,征调十万兵马围剿陇右,每月所耗不下三十万贯,每岁接近四百万贯。”

“以节帅对陇右的经营来看,即便朝廷征调十万兵马进逼,短期内也难以拿下陇右。”

“只要日子拖长,淮南等地必然动乱,届时流民四起,哪怕拿下陇右,局面也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李商隐又觉得自己把刘继隆说的太差,又找补道:

“更何况即便拿下陇右,也未必能拿下节帅,节帅大可率兵撤往吐谷浑,占据吐谷浑自立。”

“吐谷浑我是不会去的。”刘继隆将其打断,随后说道:

“当今的这位至尊倒是想要对我动兵,但他决断不足,担心短期拿不下我,故此以安抚为主。”

“即便后续有新君即位,也需要考虑清楚国库情况,才敢对我下手。”

“不过陇右的位置确实重要,朝廷始终要对我下手,到最后就是看谁的战略定力更足罢了。”

陇右的位置太重要了,唐廷不可能放任不管。

陇右愈强大,关中愈不稳。

正因如此,唐初开国时,李世民才会在入主关中后,先对薛举动手。

现在的刘继隆相当于小号薛举,唐廷对他需要格外小心。

不过不管怎么样,唐廷始终还是会对他动手的,而他也一直准备着。

如今陇右许多城池关隘都是夯土包砖,即便唐廷从索勋那里获取了配重投石机的技术,短期也拿不下他。

只要唐廷短期拿不下他,他就有资本和唐廷和议。

当然,他更希望自己能挫败唐廷攻势,趁机夺取秦、凤诸州。

但战争爆发前,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做到这一步。

“若是节帅与朝廷开战,那必然要谋求向外扩张,而节帅在陇右的制度,恐怕便不适用对外了。”

李商隐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这套制度,确实不适用其它地方,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兵法讲究因地制宜,理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点上,义山大可放心,我并非迂腐之人。”

刘继隆做出了保证,李商隐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刘继隆自持天赋,故而听不进去任何建议。

现在看来,他还是看低刘继隆了。

刘继隆的气量,远比如今那位至尊高,高出好几个高度。

“既然如此,那下官也就没有什么能说的了。”

“下官告退……”

李商隐起身作揖便要离去,刘继隆抬手拦住道:“义山可去找高长史,把俸禄先领取了再回家休息几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