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海魂> 第八节 断气的北极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八节 断气的北极熊(2 / 2)

为了绞杀俄罗斯。德国海军从24年开始,就将北冰洋航线作为了重点猎杀区域。当时,平均每周,都会有一支船队从美国前往俄罗斯,这些船队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地有过5o艘的商船,小的只有几艘商船。德国海军的数十艘潜艇轮番在北冰洋航线上设伏,一直在竭力围剿这些船队,可效果却远没有北大西洋上的伏击好,主要是北冰洋地恶劣气候对潜艇也有不小的影响。另外。美国,英国部署在冰岛,格陵兰岛上的远程反潜巡逻机对德国潜艇的威胁相当大。

帝国6军也曾经计划绕过莫斯科,先打下阿尔汉格尔斯克,可是漫长的地面补给线,以及恶劣地自然环境。糟糕的交通基础,这些都让帝国6军望而却步。也正是因为从地面上攻打摩尔曼斯克与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困难性,让帝国与德国都决定先将这两座港口孤立下来,打下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后,再继续推进。

可问题是,德国人也不是笨蛋,攻打雅罗斯拉夫尔实际上是在协助唐帝国6军攻打莫斯科,这对德军攻打圣彼得堡是没有多少帮助的。因此,德军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圣彼得堡方向。德军甚至计划在攻占了圣彼得堡之后。迅扫荡俄罗斯北部地区,控制俄罗斯在北冰洋上的出海口。最终控制更多的占领区。而按照之前的协议,那边应该是唐帝国的占领区,而不是德国的占领区

德军推进地缓慢在很大的程度上迫使帝国6军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就在七月底,帝国6军对德军失去了希望之后,决定不借助德军的帮助,派遣一支快装甲部队去打下雅罗斯拉夫尔。可问题是,当时距离雅罗斯拉夫尔最进的帝团还在数百公里之外,而要打下这座交通枢纽城市,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因此,在计划攻打雅罗斯拉夫尔的同时,帝国6军也决定在八月份,最迟八月中旬强攻莫斯科,抢在德国人打下圣彼得堡之前打下莫斯科,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地占领区。

强攻莫斯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任务,此时的莫斯科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早在前面的战斗中,帝国6军就在战场上俘虏了不少的娃娃兵,有的甚至还不到十四岁另外,俄军还将妇女动员了起来,甚至鼓动部分妇女以各种方式,甚至是色诱的方式去对付唐帝国的军人。为此,帝国6军甚至下达了一条命令,即严令禁止与俄罗斯女人生任何性关系,以避免危险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俄罗斯离完蛋也不远了。从帝国6军在七月底提交的一份报告来看。莫斯科有8oo万市民,除掉其中的部分老人之外,俄军至少将其中的5oo万人武装了起来。另外,部署在莫斯科的俄军至少有25o万。虽然这25o万民兵中,真正有战斗素质的人并不多,恐怕还不到1oo万,但是,唐帝国6军要对付的是15o万武装了起来的敌人,就算这是15o万头猪,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宰杀完吧

为了赶在年底前打下莫斯科,甚至抢在德军之前完成最关键的进攻行动,帝国6军准备动用至少25o个师,过如万的兵力攻打莫斯科。这其中至少包括了2o个坦克师,6o个摩步师。另外,还有2o个独立炮兵师,4o个航空兵师。投入进攻战役的坦克过了55oo辆,装甲车辆过了1oooo辆,火炮过了6ooo门,作战飞机过了75oo架。也就是是说,就算把这些坦克,火炮,装甲车,战机铺在地面上,都差不多可以覆盖整个莫斯科了

为了保证进攻顺畅,帝国6军还在前线囤积了至少15oo万吨作战物资。如果这些物资全部用火车运送,每节火车车厢运载5o吨货物的话,就需要3o万节车皮。而一部机车头最多牵引5o节车皮,那么就需要来回跑上至少6ooo趟了如果这些物资都是从帝国本土的兰州城起运的话,光是将这15oo万吨物资送到前线,就需要烧掉3o万吨煤炭

战争打的本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帝国6军的庞大投入本身就是帝国工业基础的直接表现。相对而言,当时恐怕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6军有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了。以德国6军攻打圣彼得堡为例。虽然德军在圣彼得堡附近部署了近3oo万人的部队,可德国只为这些部队准备了不到5oo万吨的作战物资,只相当于唐帝国6军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人分配下来也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波斯6军为攻打基辅准备了12o万的面部队,而囤积的作战物资不到1oo万吨。可以说,仅此一点,就足以体现出唐帝国比另外两个主要盟国的优势有多大了。

当谈仁皓看到6军的战役计划时,他都感到万分惊讶。15oo万吨作战物资是什么概念这足够装满15oo艘万吨级的运输船了,而当时帝国一共拥有的万吨轮也才2ooo多艘而已。谈仁皓真不敢相信这么多的物资是怎么运送到前线去的。如果这些物资中有五分之一是弹药的话,那么这些弹药砸下去之后,莫斯科恐怕几从地球上消失了。

也许6军的作战计划有水分,这也是6军的一贯特点,可也不会夸张多少。至少现在可以确定一点,6军决心要在年底前干掉俄罗斯,不再让俄罗斯成为阻止6军步伐的障碍,这对海军来说,也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