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情报部门当时的评估,帝队实际上没有完全做好应付化学战争的准备工作。比如,当时帝队储备的防毒面具只有25o万具,而按照一般要求,一名士兵需要两副防毒面具,也就是说,这只能满足125万前线作战部队的需要。而要想赶制防毒面具,在29年初。也就最多生产5oo万套。可以满足375万作战部队的需要,而对美动地面战争的话,那么需要投入的地面部队总数在5oo到8oo万之间。到时候会有数百万官兵没有防毒面具
另外,防毒面具不是可以防所有的化学战剂的,通过皮肤作用地糜烂性与神经性毒剂就无法用防毒面具防护,必须要有全套地防化服,而当时帝国只有专业的防化学部队才有配套的防化服,作战部队根本就没有配备防化服,因为防化服很笨重,士兵穿上后基本上就无法灵活行动,很难执行作战任务,而且在战场上。也不会有多少士兵愿意穿防化服,对他们来说,穿上防化服很容易被敌人干掉,比起子弹与弹片来,化学战剂的威胁还小得多呢。
根据这些情况,情报部门得出的评估结果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如果美国真的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战剂,特别是神经性毒剂的话,那么损失将相当惊人。虽然25o万有点夸张。可是牺牲1oo万官兵,这是很有可能的。
当时薛希岳采用海军的轰炸战略也是迫不得已,帝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数百万将士,没有任何理由再让上百万的将士去牺牲性命。可是,当薛希岳批准使用橙剂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帝国在动一场化学战争了。
使用橙剂到底算不算是化学战,这在战后成为了一大争论。
从根本上讲,化学武器地最终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更不会是植物。至少在橙剂大规模使用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专门去开针对植物的化学战剂。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橙剂不算是化学战剂,使用橙剂也不算是化学战,因此帝国没有在大战期间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更谈不上动化学战争了。
反对者的观点也很明确,橙剂本身对人有着巨大的危害性,而且正是通过化学作用危害人体,因此橙剂本身就是化学战剂,唐帝国在战争中大规模的使用橙剂,就是动了化学战争。
在橙剂对人体的巨大毒性得到证实之前,这个观点的主要分歧就是,使用橙剂是直接针对人,还是针对的是植物。在相关地国际公约中,只将针对人,且能够产生巨大杀伤与危害的化学药剂定义为了化学战剂,因此唐帝国一直坚持橙剂不属于化学战剂,因为橙剂不直接针对人。可事实上,橙剂确实对人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在橙剂的致瘊性得到了证实后,数百万美国人都是因为橙剂而患上癌症死亡,那么橙剂就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杀伤力与危害性,橙剂就应该属于化学战剂。
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战后都不可能因此而追究唐帝国的责任。事实上也是如此,战后,唐帝国只对那些因为进驻遭到橙剂污染地区的帝国官兵进行了赔偿与补偿,而对于美国人的集体诉讼根本就没有理会,打了几十年的关系,都没有搞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唐帝国一直不承认使用橙剂属于化学战争的范围,因此不需要承担因此而导致的后果。而帝国对军人的补偿也是以高危险海外服役津贴,抚恤金等方式放的,而不是说因为这些军人受到了化学武器的危害而进行赔偿。
也正因为橙剂这模棱两可的身份,加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性,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在已经有能力击败美国的时候仍然大规模的使用橙剂,这是属于最不道德的战争行为。甚至连部分帝国的百姓也持同样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当时使用橙剂实在是没有必要,按照帝国战略航空兵的轰炸效率,即使不使用橙剂,美国也会在29年战败。
持这一观点的很多人就是依据罗云冲后来写的战争回忆录中的一些观点,就连罗云冲本人都认为,橙剂只起到了推动战争结束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真正击败美国的还是战略轰炸。
暂且不管战略轰炸能否迫使美国在29年投降,使用橙剂对击败美国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这一点,罗云冲本人也没有否认过,而在他看来,使用橙剂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个道义,另外一个就是对战争起到的推进作用与后来产生的巨大危害到底哪一个影响更大。
人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亮,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几个人知道,战争会在几个月之后就结束,而不是拖上几年呢而且,又有谁能够保证美国会在轰炸下投降,而不是选择顽抗到底呢
后来薛希岳也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美国还会坚持多久,不管是从确保帝国的利益,还是尽快恢复世界的稳定来看,尽快击败美国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击败美国,就会采取所有可行的手段。可以说,薛希岳的观点正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只要美国一天不投降,那么帝国就会使用上所有的手段,而橙剂仅仅只是一种极端战争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