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关于唐帝国有没有必要在最后关头用上原子弹。以及当时薛希岳为什么要决定使用原子弹成为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说,唐帝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使用原子弹,可问题是,这一万个反对理由,也许还不如一个支持理由更有说服力,那就是,投入了数百亿的盘古计划就只是为了一次实验吗
实际上,在当时帝国内部,关于是否使用原子弹的分歧也是相当巨大的。不说别的,之前极力主张帝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决支持用原子弹,而另外一派则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
当时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帝国理论物理学的知名泰斗。当初,这些人几乎都签署了联名信,支持启动盘古计划研制原子弹,可是在实验爆炸成功之后,几乎都转为反对使用原子弹。而这些科学家有几个重要的共同特点,一是都集中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大部分理论都是由他们提出,或者是奠基的。二是都没有参加盘古计划的工程阶段工作,也就是没有直接参与盘古计划三是都属于帝国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纪都在6o岁以上。
支持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直接参与了盘古计划地物理学家。
以及工程师。论知名度,这批科学家远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盘古计划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质性工作,原子弹就搞不出来。而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也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大部分人都将其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盘古计划其中很多人甚至数年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庞大的工程中来。二是以实验物理学家,或者是工程师为主。几乎都是实干型的人才。虽然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并不怎么样。但是其在动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论物理学家强得多。三是都属于中青年。当时联名给相写多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
当时,坚决反对的几十名科学家是认清了核武器地巨大威力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可以说,这些科学家都有着巨大的远见性。一枚原子弹就足以摧毁一座中型城市。数枚原子弹就可以摧毁一座大城市,而且研制氢弹地理论已经提出来了,最保守的估计,氢弹的威力都是原子弹的十倍以上实际上远不止,原子弹的最大当量也就2o万吨tnt左右,而氢弹的当量几乎是无限的。历史上爆炸地最大当量的氢弹为5ooo万吨。而设计成功,没有爆炸的氢弹的当量达到了2亿吨那么一枚氢弹就能摧毁一座大城市。作为终极武器,只要掌握了的国家就会不惜工本大规模的制造,而全世界又有多少大城市,中等城市呢这还只是最普通的担心。当时还没有人提到核武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科学家都已经预料到。如果将核武器用于战争的话。
那就是打开了潘朵拉的魔盒,释放出了的核恶魔将毁灭正个世界,而在核战争中,没有谁是赢家,输掉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正是如此,这批4o多名科学家也写了一封联名信,请求相不要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
相反,支持使用原子弹的科学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他们花了毕生精力搞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将其价值挥出来的,那还有何意义更重要的,当时这批科学家与工程师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氢弹的研制工作,如果不通过使用原子弹来证明核武器巨大的杀伤力,那还怎么争取到研制氢弹的经费呢
至于这些科学家到底有没有想过核武器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就说不清楚了,可他们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对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说,原子弹就如同是他们的儿子一样,如果无法证实,那么他们付出了数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当时,态度最为暧昧的是盘古计划的总负责人。帝国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潘泽康的恩师邓家先教授。邓家先教授被誉为帝国的两弹之父即原子弹与氢弹之父。他主持了盘古计划以及后来的黄日计划这两个计划就是研制原子弹与氢弹的计划。在帝国的科学界为要不要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邓家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29年5月中旬的时候,他给相单独写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的内容仍然没有公布,至于邓家先在这封信里说了什么,以及对相的决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外界就只能胡乱的猜测了。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邓家先教授是支持使用原子弹的,而且正是他的那封信让相最终做出了决定,而且邓家先支持使用原子弹的理由就是要借此推进氢弹的研制工作,而且后来正是由邓家先负责黄日计划的。
可是也有很多人认为邓家先是反对使用核武器的。一是相不可能凭他一家之言而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毕竟当时支持使用原子弹的人很多,而不仅仅只是那批科学家而已,而邓家先也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相的决策。其次,黄日计划本身不是盘古计划的延续,因为这期间间隔时间长达五年,如果不是因为德国研制成功了原子弹的话,帝国也不会急着启动黄日计划而且当时已经不是薛希岳当政了。这更与邓家先推动使用原子弹。来获得相批准黄日计划搭不上边。最后。邓家先担任黄日计划的总负责人。不是他本人的意愿,而是他作为帝国科学家对帝国地责任。在黄日计划成功之后。也就是在帝国试爆了第一枚氢
弹后,邓家先就辞去了所有地职务,而且拒绝接受帝国皇帝颁给他的皇室勋章。这就足以说明邓家先本人是不支持扩大核武器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