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苇完全听不进陈秀才的话,他似乎被什么冲昏了头脑,读不到书就不得安生。石苇做了两手准备,他一边采药攒钱,一边趁着早晨出门放牛的时候,悄悄蹲在书院廊下偷听。陈秀才教书的声音不大,能听清的不多,好在他会一连几日讲授同一篇内容,石苇听得用心,也能有所收获。陈秀才讲累了,总喜欢坐在门边喝一口茶,有时窗前光影变换,隐约可见廊下一个小小的身影,陈秀才只是叹气,并不作理会。
“还是不够”石苇望了一眼远处的书院大门,失望的神色替代了刚刚的喜悦,重重叹了一口气。由于镇上没有书局,陈秀才的书院也会代卖一些书籍,但书价昂贵,最便宜的也要200文钱,对石苇来说是绝对的天价。“看来明天还要去偷听”石苇这样想,不自觉的紧了紧身上的钱袋,要堂堂正正买下一本书,还不知是多久以后的事呢。
事实上,即使陈秀才不管,石苇要去偷听也不容易,他上午被书院学生追赶,就是偷听被发现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陈秀才这般随和,例如刘扒皮的儿子刘硕。刘扒皮大概是作孽太多,先后生了四个女儿,求神拜佛到了50岁出头,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视若珍宝。刘扒皮自己吝啬,对人吝啬,唯独在儿子身上舍得花钱。这刘硕从小娇惯得厉害,优越感极强,自进了书院,刘扒皮对陈秀才的年节孝敬从未断过,还雇了一名护院和两个书童全天看护,别管书读得怎么样,派头已经摆的十足。刘硕交朋友全凭银子,只要看着顺眼,便要打赏,因此,他很快就靠财大气粗变成了学生们的头头,整日在书院里横行,就连陈秀才也让他三分。
石苇是刘家的下人,只是穷的剩下衣服的牧童,平时即便走在对面,刘硕甚至不会瞧他一眼。如今,这个下人想和自己一样到书院读书,以刘硕的心性自然无法接受,他在得知石苇在廊下偷听后,就撺掇书院的学生一起排挤石苇。少年眼中的是非往往很淡,更多的时候是人云亦云,自从那两个书童开始驱赶石苇,大家便一窝蜂地照做,时间久了,驱赶、追逐、奚落甚至拳脚相向,已经成了书院学生们每日必做的功课,是寒窗苦读之余最好的调料。
石苇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被学生们追打了。
“刘硕太胖,跑不动,那两个书童倒是冲在前面”石苇边走边胡思乱想:“他们手里的鞭子一定是新买的,每根大概要十文钱,刘硕还真舍得”想的多了,心头涌出的情绪也多,但石苇的脸上只带着些许落寞,眼神直勾勾地望着身边的黄牛。
-----------------------------------------------------------------夕阳逐渐偏转,下沉,地上的影子慢慢变得瘦长,继而淡去。
刘府占地数亩,青砖黛瓦,红漆大门,高墙内亭台隐现,很气派。石苇绕过大门,进入左侧的一条巷子,足足一刻钟才穿过刘府后墙,来到一片低矮简陋的草房前,这里是下人们的住所。
与其他人相比,石苇住的地方很宽敞,但这宽敞是相对而言的,牛棚和羊圈设在两侧,占据了房子的大部分,中间还有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
石苇有些疲累,但仍然艰难的将牛背上蒿草拖下来,在牛栏和羊圈的槽子里续上,把牛羊赶进去。然后,他又拿出早晨出门前蒸好的一盆谷糠,随意放在地上,红腿立即扑上去,大吃起来。做完这一切,石苇洗了把脸,径直出门。
紧邻石苇住处的是刘府后门,这扇门比正门小了许多,整日开着,供下人们进出。石苇走进门,再向左拐,就到了刘府的后厨。
“小苇来了,今天累不累?”李大婶满脸笑意迎出来。
石苇心头一暖,积聚了一整天的委屈与落寞也消退了几分。李大婶是刘府的厨娘,丈夫和四个儿子都在这里帮佣,石苇这个牧童的差事就是她介绍的。李大婶长了一张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妇的脸,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因为鬓角生了几绺白发,看起来倒像四十出头。按照石苇的牧童身份,每日两餐只能领到四个窝头、几块咸菜和两碗清粥,但只要李大婶当值,石苇就能得到一些额外的食物。不仅如此,李大婶见石苇可怜,经常嘘寒问暖,帮他缝补衣服,时间久了,她几乎成了石苇无话不谈的亲人。
石苇刚要上前打招呼,突然觉得手中一满,一个热乎乎的东西从李大婶袖子里塞过来,低头一看,竟然是一个鸭蛋。
“这怎么行?你快放回去。”石苇意识到了鸭蛋的珍贵,急忙转头四顾,这要是被厨房的赵管事看见可不得了,那家伙除了米粒和柴火,什么东西都要每天数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