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郭缊点头说道:“离石河谷狭窄,狭者仅百余步,宽者数之里之广,骑卒难以逞凶,正值步兵用武之际。临阵而斗,我汉军步卒岂会畏惧叛胡。”
离石河谷虽然很长,但因是从吕梁大山中冲刷出来,故算不上宽敞。而正是因为河谷狭窄,骑卒很难驰骋开来,用步卒作战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那不如至平川列阵?”
冯博指着舆图,说道:“平川两面夹山,于离水横流其中,左狭而右宽,我军步卒于右原列阵,与叛军交手。”
张懿捋须而思,说道:“步卒于右原,骑卒可布置于左原,以防叛胡从左原绕行,侧击中军大部。”
说着,张懿看向张虞、王柔,问道:“二君不知有何高见?”
王柔瞧着舆图半响,摇头说道:“可如张使君之语。”
“张校尉呢?”
张虞沉吟片刻,说道:“虞曾赴平川勘探地形,平川形势如冯太原所言,左原窄而右原宽。但平川左右山林难言险峻,敌寇兵马众多,我恐敌寇会潜行于山林间,从侧翼居高临下横击我军。”
“故如欲于平川列阵,虞以为需遣别部据右原险要,以提防叛胡遣山胡侧击。而左原由精锐强骑坐镇,足以据胡寇侵袭。”
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人或许不善翻山越岭,但今下的匈奴人因常年在高原上生活,如山胡一部,常年翻山越岭,论山地战能力,或许还强于部分汉卒。
张懿颔首而赞,说道:“张校尉亲临阵前,探查地势,是为良将。今若无张校尉建言,懿险忘平川左右山岭之重。”
顿了顿,张懿说道:“张校尉帐下云中骑,威震朔代,是为军中精骑,我今欲将左原托付于张校尉,不知君愿领命否?”
“虞愿领军命!”
张虞起身而立,拱手说道:“但虞部骑仅千余人,如遇叛胡众骑临阵,恐难据之,还需使君分骑于某。”
“善!”
张懿颇是喜悦,说道:“郭定襄帐下多骑卒,其部下吕布、张杨与君有旧,今分七百骑于君,合两千骑之数,不知能否据敌于左原。”
“两千骑可据之!”
张虞思量了下,说道。
“好!”
张懿说道:“左原交于张校尉,右原由我诸郡太守出征。”
说话间,张懿环顾了下在营帐内的一众太守,思虑说道:“平川右原山岭多草木,地形崎岖不平,劳卫上党率本部兵马坐镇。”
“诺!”
上党太守卫轩知自己不善兵事,便爽快答应了张懿的布置。
纵观张懿兵马布置,可称得上知兵二字,将最精悍的骑卒交由冉冉升起的将星张虞统率,将其布置于左原,拖住左原的匈奴兵。
而后选用步卒破阵,将宝押在最为精悍的雁门、太原二郡汉卒身上,让不太懂军事的卫轩安置在山岭侧翼,即将难度最低的任务交于卫轩。
一番布置下来,众人见无致命问题,便各自回营,整军备战。
初三,天未亮之际,汉军营寨便烧火做饭,各营兵将陆续醒来,准备今日的决战。
而张虞与其左右部将早就醒来,今围绕着左原的地势,细化兵马布置情况。
张虞指着舆图上的小高地,叮嘱说道:“左原狭窄仅一里地宽,故我军需抢据左原高地,而后诸军下马修缮工事,切记今日以步射据敌,除有我军令外,不得擅自冲锋。”
“至于奉先!”
张虞抬头见吕布不太情愿下马作战,便改口说道:“奉先与文远率甲骑备战,随时等候军令。”
“诺!”
“咚~”
在张虞讲话之际,一通鼓已是响起。
闻声,张虞停下讲话,看了眼已是将亮的天空,沉声说道:“细则皆已吩咐,各部遵守军令便可。今下速速回营,领兵出战!”
“诺!”众人应道。
很快,三通鼓已是响彻,并州步骑陆续从营寨而出,分成数列行军,浩浩荡荡向平川而去。
而张虞因受命坐镇左原,独自领两千骑踏过没至马膝的于离水,而后在左原上奔驰行军。
张虞登高而望远,望着两岸浩浩荡荡的行军队列,长吐了口浊气。
并州可用之兵几乎集结于此,此番若是兵败,并州怕不是伤筋动骨。他虽说常有反汉自立之心,但今下他与并州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希望是役能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