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张虞看向郭图,说道:“你与荀谌为友人,今夜便由你款待荀谌。”“诺!”
钟繇沉吟了下,说道:“荀谌为袁绍所遣使者,今下宴请不宜礼薄。今夜由繇与公则,并郡中文吏款待荀谌便好!”
张虞挥了挥手,说道:“由你二人自决!”
“诺!”
又交谈了几下,钟繇、郭图先行出堂,留下余者满宠、张辽、吕范等人。
“太原郡降卒整顿何如?”张虞问道。
吕范拱手说道:“禀君侯,太原降者近四千人,范与诸校尉拣选精壮,得有三千兵马,骑兵千人,步卒两千人,其中步骑甲士五百余众。”
打下太原之后,张虞虽降服四千步骑,但考虑到上党遭受蝗灾,张虞并不打算全部接受,而是让部下淘汰老弱,选出三千步骑,与上党旧部兵马,凑出八千步骑的编制。
至于后续兵马,等太原、上党二郡能缴纳赋税,郦嵩南下前来拜见自己,再进一步扩军不迟。
“太原军中可有出色将领?”张虞问道。
“郡人令狐衍善骑射,勇略不俗,深谙并州地势,可以为将。”张辽举荐说道:“君侯若是有意,不妨召见令狐衍,考究其勇略。”
“善!”
张虞笑了笑,说道:“兵马扩张,帐下甚缺将校。令狐衍若是可用,倒可拜他为校尉。”
八千兵马以一校千人编制,张虞麾下需八名校尉出任。除了旧有的校尉外,张虞必然要提拔或委任新的校尉。而令狐衍作为太原军将领,若有能力的话,出于拉拢考虑,张虞倒有必要授予一校兵马统率。
“君侯,今兵马可分八校,不知如何统属?”吕范问道。
张虞翻阅将校名单,说道:“八校兵马,徐晃、孟宁之、高顺、许褚、郝昭五将各领一校。张君、文远二人,我已拜为骑都尉,各可统两校兵马。”
顿了顿,张虞看向沉默少言的满宠,问道:“伯宁,我欲拜校尉于君,不知伯宁敢任否?”
自跟随张虞以来,满宠不论是参议军事,亦或是在政治上都有出色表现。眼下兵马激增,若不让满宠出任校尉岂不可惜了?
满宠略有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拱手说道:“宠愿出任校尉,为君侯效力。”
“好!”
张虞笑吟吟,问道:“不知子衡愿领一校兵马为我效力否?”
吕范沉吟少许,摇头说道:“范愿为督军,辅佐君侯治兵!”
“为何?”
张虞神情露有疑惑,说道:“子衡随我征战多年,今立有功绩,出领兵马,立功于沙场,岂不乐哉?为何复屈小职,料理军中细碎杂事?”
“不然!”
吕范神情微正,说道:“仆愿舍乡土,以身家托付君侯,非为妻子富贵,而是欲成就功名。范与将军关系如同舟涉江,一事不牢,则有兵败之险。今求任督军,不仅为君侯,更是为范!”
“一岁之内,君侯兵马扩张数倍,兵马虽多,但人心不稳。若无亲信之士辅佐君侯,军士军纪必然松弛,君侯往昔赈济百姓,保境安民之语,恐将随朔风而去!”
吕范言语几乎是切中张虞心声,因是天下大乱,许多人更倾向于带兵出征。而吕范以高位屈居低位,愿意负责细碎之事者,其所为完全出自于公心。
而张虞今时终于明白,为何能力并不拔尖的吕范能成为东吴开国重臣了,其不就是靠着一颗公心做事。如此人才若不委以重任,岂不可惜了?
张虞感触万分,握住吕范的手,诚恳说道:“子衡赤诚之心,虞必不负之。虞今拜卿为都督,都督度辽军八校军纪,掌管八校兵吏升迁。”
吕范行礼而拜,正色说道:“范必不负君侯所托!”
见张虞厚待吕范,纵是一向恩宠有加的张辽,亦是有些吃味。而满宠顿感压力山大,吕范持公心在前,他岂不是逊色一筹。
太难了,为君侯效力,今下不仅要能力出众,往后或许要持以公心才能出头?
张、满二人想法,张虞自是不知。今他扶起吕范,问道:“子衡,今可有出任校尉人选?”
吕范思虑片刻,说道:“君侯,张茂山追随君侯多年,勤勉做事,作战骁勇,何不委任一校于他?”
“可从子衡之言!”
《唐书·列传五》:太祖下太原,欲委军于范。范曰:“今君侯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领督军,佐将军治下。”太祖曰:“卿有大功,岂能复屈小职,理军中细碎事乎!”
范曰:“仆托身于君侯,非为妻子,而欲济世务。同舟共济,一事不细,俱受其败。”太祖敬之,拜为都督,督查八校军纪,掌兵吏升迁,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