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清平河内
在七月时,张虞为了探明清楚河内郡情况,在荀谌出使之后,便让杜畿带上一千人马前往河内。
一千人马虽说不多,但在权力真空之时,足以发挥出不小作用,甚至能改变一郡的归属。
杜畿率兵到河内郡后,以河内郡丞的身份,并借助张虞的威望,降服了太行陉口的泌水、波、轵三县。三县臣服之后,杜畿率兵向东,为张虞招降野王县。
考虑到野王为三县之屏障,杜畿便暂以野王为治所,广派斥候而出,探查河内各县情况,并顺道招降有意投靠张虞的县长吏。
九月一日,张虞率兵出井陉时,杜畿遣使者相迎,以请张虞至野王(今沁阳市)屯兵。
三日,张虞带兵风尘仆仆至野王时,杜畿率众出城迎接张虞。
“畿拜见君侯!”
杜畿一上来就行礼,神色颇为恭敬。
张虞翻身下马,握住杜畿的手臂,说道:“伯侯何须多礼,不知今河内情况如何?”
“惭愧!”
杜畿拱手说道:“董卓西迁长安,王匡东行募兵。畿本欲在君侯至河内前,为君侯降服河内诸县。然因诸县各有豪强盘踞,缘山之中多贼寇,临河乡邑多荒废,仅能为君侯收降缘山四县。”
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与黄河犄角之间,北临太行山,南接黄河,山河之间仅宽百余里。
故人至黄河岸边,抬头便能望见高耸的太行山。因南北间距窄之故,河内郡的县邑分两种,一种是缘山临水而形成的城邑,另一种便是临近黄河而形成的县城。如司马氏所居住的温县,便是临近黄河。
因城邑的位置不同,其受到战乱波及的程度不同。温县作为两军交手的前线,百姓非逃即亡,幸存百姓不多。而缘山诸县虽遭受到劫掠,更有因秩序混乱而滋生贼寇,但幸存百姓却多于临河城邑。
张虞握着杜畿手臂而入城,笑道:“月余时间,能收降四县不易。今欲清平河内,当赖伯侯为我出谋!”
“愿为君侯效力!”杜畿说道。
“善!”
在杜畿的领路下,张虞与麾下文武齐至县堂。
待众人各自入座,张虞问道:“伯侯居河内多时,我今初治河内,不知君有何教我?”
杜畿沉吟少许,说道:“因战乱之故,各县户籍失真,君侯欲收赋税,需重召郡县吏员,方能重聚人心。”
“而除户籍失真之外,河内郡因饱受贼寇作乱,故诸县无序,豪强结社自保。故以畿之见,需遣诸军征讨缘山贼寇,斩杀贼首,降服部众,安置为民。”
“待贼寇清平,百姓归心,大兴农事,流落中原之士民,将会奔走归乡,彼时河内将能再兴!”杜畿说道。
张虞蹙眉沉吟,问道:“伯侯所言,当为大治河内之法。然河内与魏、东二郡毗邻,黑山贼盘踞林虑,于毒、眭固、白绕等十余万之众,劫掠三郡县,今可有详细之略。”
河内郡南北距离狭窄,但东西呈弯月形状。故河内郡东至邺城乡邑,南与酸枣接壤。
杜畿捋须而思,拱手说道:“容畿上呈河内郡舆图。”
“可!”
少许,县吏从竹筒中取出羊皮制的舆图,杜畿向张虞拱手,上前挂在屏风上。
“君侯!”
杜畿指着舆图说道:“昔讨董时,诸侯会盟于酸枣,其兵数十万之众,北遮河内,南掩陈留。因各部军辎紧缺,诸侯纵兵劫掠,故自修武及其以东诸县,大遭乱兵劫掠,入山为寇者众。”
“而于毒、眭固、白绕等十余部黑山贼盘踞于林虑缘山河谷,沿沾、淇二水筑寨。且因临近清水,常沿清水而下,劫掠修武以东诸乡亭。”
“故以畿之见,全复河内郡疆土不易,今君侯不如舍清水以东诸县,以修武县治南阳城为边城,大力整顿以西诸县,并招揽以东诸县流民。”
张虞微微颔首,对杜畿所提供的方案很满意。
修武以东有七座县城,其所辖疆域虽比修武以西十一座县城大,但因临近袁绍所拥有的魏郡,以及毗邻黑山贼众之缘故,更适合充当缓冲区。
而修武以西的县邑无不是土地肥沃,便于河水灌溉的良田。如果能在河内郡发展农业,张虞征讨天下,今将无需为粮草而忧。
思考之余,张虞向郭图、辛毗、张辽等文武,问道:“诸君以为伯侯方略如何?”
“可行!”
张辽远指舆图,说道:“修武南北狭窄,东临清水,西靠沁水。于修武屯兵,则欲犯河内者,必经修武。且如能在修武周遭修筑诸围,则冀州之敌莫能犯。”
郭图沉吟良久,说道:“以修武为边虽好,但修武若被击破,敌军便能长驱而入,河内郡将无险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