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虞尽量表现出亲和神情,说道:“我闻季才为大儒边公(边让)弟子,不知擅政否?”杨俊说道:“俊虽为边公门人,但才学浅薄,比及司马子华,不敢言善理政,仅粗知政务。”
“司马子华为何人?”张虞问道。
杨俊沉吟少许,说道:“禀君侯,司马子华为仆同乡世人,其名为司马芝,比及司马伯达虽名声不崇,但尤善实务。”
见杨俊谈及更多人,张虞耐着性子又问道:“不知司马伯达为何人?”
“治书御史司马防之子司马朗,字伯达。比及赵君初虽谋略不及,但干练勤勉,有上卿之才华。”杨俊说道。
见杨俊举荐的河内士人愈发地多,张虞大喜不已,他占据河内郡之后,便想收几名杰出贤士,但一直无果,仅能匆匆征辟薛洪为郡长史。而今不料与杨俊谈话,竟连带出这么多人。
“试问赵君初为何人,不知才学如何?”张虞问道。
杨俊思虑一番,说道:“赵君初为河内温县人,其名为赵咨,名声不及司马朗,但谋略却胜一筹,君侯可征辟为吏。”
“赵君初之后,君再无人可荐?”张虞笑眯眯道。
“河内贤士众多,仅是俊不知举荐何人?”
杨俊正色说道:“怀内山曜,汲县郭恭,修武张范等皆为贤士,仅是君侯居晋阳,而不能察河内俊杰。况论贤士,俊料并州中亦是俊杰遍布,仅是君侯不能细察。”
闻言,张虞没有生气,反而拍腿而笑,说道:“秀才所言甚是,孤不能细察治下诸郡贤人,以至于空叹无人可委。”
“今闻卿之所言,孤已知君以何为长!”
张虞笑道:“卿比及司马郎、司马芝或不善治政,然识人却是有道。”
说着,张虞沉吟几许,说道:“孤欲拜卿为典书祭酒,为孤整肃州府人事,选拔州中俊杰,举荐州府贤吏于孤。不知卿可敢出任?”
人才选拔、举荐之事,张虞自己负责,出征在外时,重要的官职,钟繇会派人请示,一些非重要的官职由钟繇自委。
然今随着疆域辽阔,治下士民众多,张虞需要有体系化的人事制度。今杨俊虽说初入州府,但别开生面的自荐模式,让张虞耳目一新。
典书祭酒为张虞自创官职,直属于他。此官职谈不上大,但若发挥的好,能帮张虞发掘更多人才,则是人尽其才。若杨俊能帮张虞考核州府属吏,选拔出优秀人才,则是更好不过。
至于其他原因?
张虞需要考虑河内士人的感受,河内郡俊杰颇多,如果能让识人的杨俊为他所用,或许诸多河内俊杰将会到他麾下出仕。
杨俊作揖而拜,沉声说道:“君侯器重之恩,俊感激不尽,今怎敢不愿为君侯效力!”
张虞扶起杨俊,笑道:“司马朗、司马芝、赵咨三俊杰,望卿能写书信邀三人至晋阳,孤将一一委以重用。余者贤士,亦有劳卿与杜河内联络,看能否让州郡征辟为官。”
以上三人,张虞有听过名字者仅司马朗,余者二人不曾听过。然今在杨俊口中,三人能并驾齐驱,显然余者二人别有才华,仅是不出名而已。
“谨遵君侯之命!”杨俊说道。
“善!”
张虞麾下今有祁县王氏、博陵崔氏、阳曲郭氏、长社钟氏效力,士族的力量渐壮大,然今张虞还需要更多的士族为他效力。
士族档次高低,不在张君侯的考虑范围之内,只要能辅佐张君侯建功立业,众人所在家族皆能成为显赫士族。
士族所带来的不止是人才,更还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以及潜在的人口资源,尤其是张虞统治他们所在地区时,有了这些人的效力,张虞的统治根基才会牢固。
比如大陵工官护工郭钧,便是阳曲郭氏族人,莫要看大族上头的一两人,其郡县中官吏很多都是地方大族的支系子弟。
但士族的力量该限制还要限制,引入别地士族子弟,以钳制本地士族子弟腐化。另外不能放松对寒门子弟的提拔,必须利用好朝廷崩溃而带来的选官制崩溃的情况,将考试选人慢慢推广下去。
安排好一系列事情,张虞摆脱呼衍玉的温柔乡,遂率兵东出太行。
此番东出,共调护国、云中、高平三军一万五千步骑,其中步卒万余人,骑卒有四千余众。
云中军主将郦嵩,副将什翼;高平军主将张辽,副将为满宠。而代张虞执掌护国军的吕范,官职调整为都督三军军纪,许褚为军先锋,赵云负责斥候之事,
三军先至寿阳集结,之后从井陉出兵,与黑山军张燕汇合,观察形势,再出兵河北。
三月十五日,护国军先至寿阳,在此停留数日,等候余者二军。
三日后,随着郦嵩率部汇合,三军由是东出井陉,并在三月二十一日,与张燕于常山相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