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千古奇英> 101、东方有条江,遥远的东方有条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101、东方有条江,遥远的东方有条河(2 / 2)

“小姐!这就是人间仙境仙人谷吗?”程圆圆的问声,同样银铃一般地在这山谷间来回飘荡。

“是啊!这里就是仙人谷,我坐的地方就是仙人崖,我就是仙人谷的主人‘逍遥仙子’!”

“哼!什么‘逍遥仙子’,我看你也‘逍遥’不到哪儿去!”一位白发仙姑突然如风而至,一直落在仙人崖之下万花公主的马鞍之前。

再说仙人崖之上的“逍遥仙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嘲弄声气得蹬身站起,纵身飘下悬崖,直落于白发仙姑和万花公主之间,竟然是身轻如燕,落地无声!

“老妖婆!你在说本姑娘什么?”

“哈哈哈!小姑娘!你果然还嫩着呢!我不是老妖婆,你该叫我奶奶才是。因为我已是七十好几的人了。”

“噢!看不出来,我以为你是白毛仙姑呢,没想到还真是个老家伙!”“逍遥仙子”吕天翔不由讥讽道。

“放肆!你小小年纪,竟敢口出狂言。你可知道我是谁?”

“你不就是天山来的白发老魔女么?”吕天翔毫不含糊地说道。

“莫非你就是‘天山童姥’童可欣老前辈?”万花公主忍不住问道。

此时,白发魔女望了望万花公主,说道:“怎么?你也听说过我?”

闻听白发仙姑如此相问,程圆圆立即跨下马鞍,俯身跪道:“师奶在上,请受徒孙一拜!”

“请问姑娘你是……”

“我是青城山飞云道姑的徒儿,我常听师傅提起过您。”

“噢!免礼!免礼!那你一定就是万花公主程圆圆了。”

“师奶!我正是程圆圆。”

“吆!大喜!大喜!”“逍遥仙子”不由风趣地说道:“没想到闻名天下的‘天山童姥’和万花公主在此相认,我这仙人谷里又有故事啦!”

“小姑娘!你别这么得意,有朝一日,你也会为情所困,落得个白发苍老而不再那么逍遥自在。”

“老妖婆!你休要咒我,我始终是仙人谷的女主人,‘逍遥仙子’就是我!”

“哼!哼!哼!”白发魔女不由冷笑道:“别看你长得像朵花似的,你长得再俊能一辈子不和男人光着身子睡觉么?”

“呸!呸!呸!”逍遥仙子唾了一口,气道:“怎么不能?我天天过的是神仙日子,无欲无求!老妖婆!你说我,你呢?你能一辈子不脱光了和男人睡觉么?”

“哼!小娃娃!你还不知道姑奶奶我的厉害。实话告诉你,我炼的就是玉女神功。如今我虽说已是七十多岁,但我依旧是娇圆玉润、皮肤光洁、从未破身,至今守身如玉、一尘未染。不信我脱下来让你看看!”

“格格格!”“逍遥仙子”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金光灿烂,差点儿笑叉了气,好不容易收住了笑容,说道:“原来你还是一位老处女,仙子佩服!佩服!可你这也算不得什么英雄,你这不是白白浪费资(姿)源么?”

“住嘴!不准你再侮辱我师奶!”程圆圆忍不住喝斥道。

“怎么?万花公主!你不觉得你师奶这是在糟蹋自己的青春么?莫非你也想学你师奶一样,一辈子不找男人?”

“我……”程圆圆竟被问得一时哑口无言。

“都不要说了!师奶我要告诉你们两个,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都是自私自利、见异思迁的负情人。所以我要收下你们两个,随我一起修炼玉女神功。你们两个答不答应?”

“这……”程圆圆显得有些犹豫。而“逍遥仙子”却高兴万分地说道:“你真的肯教我们玉女神功?”

“只要你们愿意,我会把我的平生所学都传授与你们。我要你们都知道,‘玉女神功,唯我独尊。’什么狗屁少林童子功和阴阳大法,都是他妈的废物!我要让少林老方丈、阴阳教主以及玉玄真人和静眉老道全都败在我的胯下。”

“啊!……”此时的万花公主闻听“天山童姥”所言,又看到她似有满腔仇恨的表情,她不禁感到心里有些害怕。“天山童姥”的一举一动,似乎让她看到了一个变态狂在发泄着多年的积怨,到那时,天下武林又将陷入一片血雨腥风的大乱。

“老前辈!玉女神功真的有这么厉害么?”吕天翔半信半疑地问道。

“那还有假?不信你让那四个老家伙来与我试试,我全能将他们撕个七、八半!”

“哇——撕个七、八半!”“逍遥仙子”故作惊讶地叫道:“那这玉女神功岂不成了泼妇神功!?将人撕个七、八半,那是不是好吓人的?”

“是啊!吓人得很,会吓得你两腿发软、睁不开眼!”

“那好哇!好哇!我愿学!我愿学!”逍遥仙子边说边跪下身去,俯身叩首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怎么?这么快你就服我要拜我为师了?不过公主还叫我师奶呢!你怎么就这么不知羞地长了一辈?”

“不!不!徒儿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师傅您看上去还这么年轻,叫师奶就不如叫师傅。所以我和公主都叫你师傅得了,反正你是教我们玉女神功的。”

“逍遥仙子”说到这,万花公主却沉不住气说道:“你要拜师就拜了,何必牵扯到我?反正我已经退出江湖,从此之后不想再过问江湖武林之事,更不想拜师,也不愿学什么玉女神功!师奶!你就放了徒孙这一回吧!”

“天山童姥”见万花公主态度坚决而且苦心相求,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其实师奶我也不忍心让你们始终呆在我身边而误了你们的青春年华,我也知道公主你要去找谁。人各有志!既然你不肯跟我学玉女神功,那你就去吧!”

“师奶!请恕徒孙不孝,我不能侍奉在师奶左右,您老多保重!”万花公主向“天山童姥”拜了三拜,毅然上马西去。

自此,“天山童姥”果然收下“逍遥仙子”为徒,消失在云雾缭绕的仙人谷之间。据说这师徒二人再也没有出现在仙人谷,谁也不知道她们师徒二人究竟去了哪里?更无人知晓她们所谓的“玉女神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京城皇宫,翰林院内,“翰林第一大学士”黄重阳上朝回来,便独坐书房审视着一张《契丹与周边形势地图》,他仿佛已望见契丹大军由北南下正在铺天盖地越过沙漠、山岭、高原和黄河,直直逼向中原边境:边关城塞,烽烟四起,杀声震天!兵马大元帅朱卫登和副帅杨能各率人马挥师北上,与契丹大军进行着残酷、艰苦的鏖战!

“不行!皇上虽然已调遣兵力北上,但其形势对我极为不利!更何况,两国交兵,贵在斗智斗勇,岂在一时之胜负?我作为皇上身边的第一谋士,必当竭忠尽智,为天排忧解难。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要想把握全局,胜券在握,必须要在敌营按插耳目,及时、准确地了解敌情,则我何愁不破契丹大军?此事甚密,为了确保安全,我必须独做主张,不到万不得己之时,我绝不可泄露天机!”黄重阳想至此处,他一颗高悬着的不安之心终于有所回落。他不由拿起书案上的《孙子兵法》,翻到最后一篇——用间篇,再次细心研习其中的奥妙: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军费开支),日费千金;内外骚动(举国上下混乱不安),怠于道路(百姓因辗转运输而疲于道路),不得操事(操作农事)者,七十万家(不是确数,比喻兵事对正常农事的影响之大。)。相守数年(指敌我双方相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意指吝啬爵位、俸禄和金钱而不肯重用间谍。),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不懂得用间谍执行特殊任务的将领,不是领导部队的好将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不是能打仗的好将军。)。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事先侦知敌情。)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以通过用祈祝祷、祭祀鬼神的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敌情。),不可象于事(不可用其他事情类比的方法去求知敌情。),不可验于度(不能用征验日用星辰运行位置的办法去求知敌情。),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间谍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乡间。即依赖与敌人的乡亲关系,获取情报,或利用与敌军官兵的同乡关系,打入敌营从事间谍活动,获取情报。),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的行动规律。),是谓神纪(神妙莫测之道。),人君之宝(国君制胜的法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利用敌国将领之同乡关系作间谍。)。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收买敌国的官吏作为间谍。)。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指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死间者,为诳事于外,(故意向外散布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向外散布的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生间者,反报也。(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的间谍是回来报告敌情有人。)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三军中最信任的人,无过于委派的间谍。)赏莫厚于间,(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优厚的了。)事莫密于间(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非圣智(才智过人的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则无法用好间谍。),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不是精心设计、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用间之事尚未实施开展。),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即是说间事先行暴露,则间谍和知情者必须杀掉,以灭其口。)

凡军之所欲击(即说‘所欲击之军’。),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主将、守将的亲信、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做谋士幕僚的门客)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必须查出前来我方进行间谍活动之敌谍。)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利用敌间。),导而舍之(设法诱导他,并交给他一定的任务,然后放他回去。),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这是说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五间之中,以反间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以十分优厚的待遇。)

昔殷(公元前十七世纪,商汤灭夏,建都亳,即今河南商丘县北,史称商朝。后来,商王庚盘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朝又称为殷。)之兴也,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发yin音,notyi一,伊)。原为夏桀之臣,后归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yin音,notyi一,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指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周(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稿京,即今陕西西安。)之兴也,吕芽在殷。(吕芽即吕牙,也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周武王伐纣时,任用吕牙为‘师’,打败了商纣王。)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具有很高智谋的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行动。)”

黄重阳看到这,他又翻开兵书战策,针对《孙子兵法》的“用间篇”,找到了一则典型的用间战例——《石勒用间胜王浚》。这则闻名于历史籍册的战例,正是黄重阳在如今两国交战之初所要细心研究、借鉴的法宝。如今契丹已在挥师南下,中原野战军也已经开赴前线。他作为后方的谋士团团长,不可不为战略大局而竭尽心机!这暂时的安宁,使得他还可安坐在书案之前,但是,他的眼皮底下,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又一次重演——

“东汉以来,中国大西北一带的各少数民族便逐渐向长城以内迁徙,开始在辽西、幽州、并州以及关陇等地生活。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已与汉族人民犬牙交错地生活在一起,许多少数民族贵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的走上了封建文化道路。西晋统治集团建立在剥削与压榨人民基础上的腐蚀统治,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随后不久爆发的‘八王之乱’,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晋政权的统治。这一时期,四川爆发了流民爆动,流民起义的队伍在公元304年占领民成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这时也趁着西晋政权的摇摇欲坠而起兵反晋。匈奴贵族刘渊便是在流民占领成都的同年起兵的。当时,他自立为汉王,集结军队,立志要创立如冒顿单于一般的事业。与他几乎同时起兵的还有汉人王弥、羯人石勒。他们共同推奉刘渊为主,给西晋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同时,他们也拥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想在打败晋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有朝一日取代西晋王朝的统治。他们当中的石勒后来吞并了王弥,战胜了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摆脱了刘氏集团自立为赵王(历史上称之为后赵,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成为中国北方出现的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一。石勒用间智胜王浚的历史故事是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正因如此,石勒自立为赵王才有了坚定的基础。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没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他曾给商人、地主做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随后石勒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了‘十八骑’。据说后来江湖武林之中所出现的‘旋风十八骑’便是由此流传而来。石勒所组成的‘十八骑’常常出入于专门繁殖名马赤龙、骐骥的场地,到远处劫掠缯宝,拿回来贿赂汲桑。后来石勒、汲桑参加反晋大军,汲桑被晋军杀死,石勒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他随着势力的扩大,设计杀掉自己的势力对手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在其军师张宾的建议下,很快就占据了王浚的军队,并将王浚杀死,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当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司马衷失败被废后,他的部将公师藩等起兵赵、魏,要为司马颖报仇。石勒和汲桑就率牧人乘马场马匹数百骑前往响应。公师藩攻打邺城失败被杀,石勒与汲桑便逃回马牧。他们在马牧劫掠郡县,释放囚犯,集山泽亡命之徒,其势力得到扩充。石勒、汲桑在一次战斗中失败,汲桑被晋军杀死,于是石勒又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了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刘渊。

石勒投奔刘渊之后,在三四年时间内东征西讨,攻城夺地,为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维护汉国统治的一支劲旅。石勒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扩大。公元311年,投奔刘渊的王弥在其势力得到扩大后,密谋要杀掉石勒,想吞并他的势力。石勒知道后,设计杀掉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加,石勒称王的野心渐起。但是他表面上仍然遵从汉主,同时在他的统治范围中实行优待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把一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自己麾下。他的军师张宾就是其中之一,张宾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的支持,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军师张宾分析了王浚衰弱的境况,指出如果石勒现在表示归顺王浚,那么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拼。张宾要石勒写一封词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乘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石勒在信中推崇王浚为天子,而自己只是一无名小胡,‘我所以投身于兴义兵除暴乱的事业,正是要为您扫除障碍。所以诚心希望您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我石勒崇敬拥戴您就象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您也应明察我的诚意苦心,将我象儿子一样看待。’在给王浚上书献宝的同时,石勒还要王子春以重金笼络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果然是糟糕!)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侯,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他。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便更加信任石勒石大侠,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而向北拜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做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上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仁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他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完全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他先叫回王子春,打听幽州的情况。王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遭了大水灾后,人民吃不到一粒粮食,而王浚却把百万粮食屯聚在仓里,不用来救济百姓。他的刑罚政治又极为苛刻残酷,对百姓征设纳赋十分频繁,残害贤臣良将,诛杀排斥进柬的谋士,下属因不能忍受,逃亡叛变的很多。鲜卑、乌丸在外与他离心离德,枣高、田矫在内贪婪横暴,人心忧惧而动摇,军队虚弱而疲敝,而王浚却还要高筑台阁,排列百官,大言不惭地说汉高祖、魏武帝都不足与他并论。’石勒听王子春谈的幽州饥荒贫困、王浚众叛亲离的情况,决定发兵袭击幽州。但他又怕并州刺史刘琨从背后袭击他。于是他与张宾商量如何应付刘琨。张宾则建议利用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写信与刘琨讲和,请求允许他以讨伐王浚来将功补过。石勒便按张军师所说,办妥了这件事,稳定了刘琨,解除了后患。

公元314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示准备抵抗,王浚却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筵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喝叱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势不妙,开始坐卧不宁了。石勒派手下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即石勒的都城,在今河北省刑台市西南。)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客观基础条件。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至此,黄重阳终于看完了石勒用间胜王浚的战例,他正要往下翻阅,却发现左丞相陈田中急急来到他的书案面前说道:“哎呀黄大人!你还有心思在这里看书!八百里急报!快随我去见皇上!”

“急报何事?”

“北方要塞统万城危在旦夕!”

“怎么?赵高云将军抵抗不住了?”

“契丹大军压境,小小弹丸之地,岂能坚持长久?快随我去见皇上商议对策!”话说之间,陈田中和黄重阳便急急离开了翰林院。

????????????????????????????????????????????????????????????????????????????????????????????

统万城,一座跨地区的军事要塞,北方的防御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说起这统万城,它座落在毛乌素沙漠之南的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即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120公里。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匈奴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其意即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为太武帝拓跋焘攻取,在此设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远望之,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象。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七个,南城八个,四门均设有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其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就发生过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间的著名战役。当时,中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魏由于能够接授汉族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部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其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止于公元534年,共有148年的历史,都城初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后迁至洛阳。北魏于丙戌(386年)正月建国,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称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它初由拓跋氏执政,后改由元氏执政,至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均由元氏执政。北魏建国初年,后燕乃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军南下,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的击。从此,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宏伟计划。公元428年8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9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修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族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对于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先驱到达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往攻。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直抵城下,敌人见我军步兵未到,意必松懈,我再以疲弱示之,诱其出战,必能一举歼敌。再则我军之所以适合采取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离家二千余里,又隔黄河,粮草动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队,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战败奚斤于长安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焘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利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极为不利。但拓跋焘坚定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之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之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圭(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圭。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圭,夏国灭亡。

从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孙子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在古代不仅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将其作为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在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区域中,也极受少数民族将领的推崇。我们从统万城之战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这次战争所作出的决策中,都不难看出这种情形——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不下直至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敌国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在统万城之战中,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采用诱敌出城的策略,抓住时机,速战速决,抓住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速决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这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反观夏军之失败,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本身奴隶制政权及其恐怖统治的不得人心,军事、经济实力弱于北魏,但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然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屯兵坚城去攻夺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间隙;在北魏军逼进统万城之时,赫连昌在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对于敌我双方之利弊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出城轻率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非常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时至今日,也就是大梁开平四年(910年)孟夏四月中下旬,契丹大举南下进犯中原。十八日,兵至统万城,发兵高架云梯,拼命攻城。试想,这小小统万城,远在塞北边陲,守将赵高云率部仅仅三千人马在此护卫城池,小小弹丸之地岂能阻挡住契丹的千军万马?虽然守城官兵坚守阵地、奋勇顽抗,但是这又能坚持多久?很快,统万城城破兵亡,高高的护城墙已被契丹贼兵撕开了缺口。就从这缺口之处,契丹兵勇蜂涌蚁爬,开始从城墙之上杀进了城。随后,只见统万城北门大开,契丹大军呼号着长驱直入,见人便杀,遇人便砍,城中刹时血肉横飞,狼籍一片。一代“双钩将军”赵高云力战街头,勇猛无比,直杀得进入城中的契丹兵勇节节败退。但是,无论他如何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杀敌,只见得他自己身边的守城官兵一个一个地倒下,而契丹贼兵却是如潮蜂涌,愈杀愈多,真是可怜了这位孤身奋战的赵将军。试问这统万城的命运如何?试问这位力敌千军万马的“双钩将军”的命运如何?敬请下文分解。

????????????????????????????????????????????????????????????????????????????????????????????

让我们折过头来再去看看这西北方向的六盘山,南方与之相对的有六盘水市,在云贵交界处乌蒙山的东部,贵州省西部靠近云南边界。而这六盘山又称陇山。横跨当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甘肃三省区。其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县境内,海拔2928m。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km,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又是渭河和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因为自古有六重盘道可达山顶,故名六盘山。此山的东南垂(陲)有老龙潭胜迹,为泾水源头之一。(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