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燃烧的海洋> 第三十二章 针锋相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针锋相对(1 / 2)

第三十二章针锋相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十一月十日,也就是到达叙利亚的第三天,蒋博文就去叙军前线走访了一遍,了解了前方的状况,特别是叙军的情况。次日,蒋博文就向戚凯威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提出在十一月十五日之前发动一次决定性进攻,只是提到应该进入约旦,从南面包抄以军。

很明显,蒋博文与巴拉姆想到一块去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蒋博文有信心攻破以军在戈兰高地上的防线,也会因为损失惨重而丧失冲劲。更重要的是,蒋博文手里只有一个集团军,没有预备队,而在他眼里,叙军又靠不住。

虽然有证据表明,当时第十三集团军的参谋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叙军担任主攻,第十三集团军负责纵深突破。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先让叙军在以军防线上打开缺口,第十三集团军负责扩大缺口与纵深突击。但是蒋博文肯定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这意味着要让叙军打一场消耗战,不但会因此丧失突击的突然性,还会导致叙军遭受过大损失,从而动摇整条防线。

必须承认,蒋博文的这个选择没有错。

要知道,在他打算进攻的时候,巴拉姆已经备妥了兵力,只要叙军防线上出现漏洞,以军就会趁虚而入。别忘了,巴拉姆是以军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功臣,也是以军中唯一打过胜仗的将领。以他的才能,就算无法做到超出实际能力的事情,也肯定能够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战机。

真让以军打顺手了,后果将很难预料。

当然,蒋博文在这个时候遇到与对手同样的问题,即借道约旦产生的政治影响。

也正是这个原因,戚凯威没有立即批准他的作战方案,而是向牧浩洋提了出来,希望由牧浩洋去跟杜小蕾谈谈,看看能不能在外交上取得突破,让约旦做出选择,至少答应让中队过境。

事实上,在十一月五日,杜小蕾就派特使去了安曼。

当时,正是牧浩洋提出的要求。

在牧浩洋的总体战略规划中,下一步就是在中东地区发力,继续消耗美国的军力,迫使美军在印度洋上部署更多的舰队,而且集中在阿拉伯海与亚丁湾,减轻西太平洋的压力,同时为舰队创造进军印度洋的机会。

要知道,如果美军舰队集中部署在东印度洋上,牧浩洋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要让美军把舰队调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以色列施压。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美军肯定在策划攻打西太平洋上的某座岛屿,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冲绳岛,因此美军的地面部队应该主要部署在太平洋战场上。如此一来,美国就很难向以色列派遣重兵。

当然,这还有时间上的问题。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消息,美军正在加快向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运送军队,而且在新加坡投降之后,美国必须增强在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防止中队继续南下,因此美军的主要运力都在太平洋上。

受此影响,美军很难及时向以色列派遣地面作战部队。

别的不说,至少美军的运输机群得留在太平洋这边,不然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增强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力量。

没有空运,就只能走海运。

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要到十一月底,美军才有可能到达以色列。

从时间上看,如果能在此之前打一场决定性的地面战争,就算无法击败以色列,中东局势也能稳定下来,并且迫使美国继续向以色列增兵,以保住中东地区唯一的桥头堡,避免迅速在地面战场上战败。

要知道,在战略价值上,以色列不低于关岛与迪戈加西亚。

可以说,美国绝对不会放弃以色列。

如此一来,只要美国全力支援以色列,那么在西太平洋上的攻势就得推迟。

显然,这就是牧浩洋的如意算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不是加强叙利亚的防御力量,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发动一次决定性进攻。要知道,在军事选择上,只要美国做出了保证,以色列就很有可能放弃进攻叙利亚的念头。

如果以防御为主,以军又没有打过来,那么牧浩洋的企图就将落空。

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但是以他的经验,一眼就看出了约旦的重要性,知道借道约旦是攻击以色列的捷径。

为此,在戚凯威打电话&#039&gt过来前,他就跟杜小蕾提到了这件事。

问题是,杜小蕾的实质性帮助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然新加坡不战而降,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威信,打击了美国的气势,但是当时第十三集团军还没有到达叙利亚,而且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部署了数十个旅,还在戈兰高地方向上部署了八个旅。与之相比,约旦皇家陆军根本不值一提,不但兵力少,装备也非常落后,连官兵的斗志都不是很高。更重要的是,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溃败,严重打击了约旦王室的信心,让约旦当局认为,参战只能引火烧身,约旦没有理由为了埃及与叙利亚向以色列宣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