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战神之星
在二十一世纪最后十年,限制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继续研究的是经济问题。
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二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推动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大发展的也是经济问题。
准确的说,是经济发展需要。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人类已经完成了在地月系里的殖民工作,不但建造出了环绕地球的轨道城市,还在月球上开辟了可供上千万人居住的殖民地,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开采月球上的资源。
进入二十二世纪,人类的足迹首次踏上了火星。
可以说,这是晚来了近七十年的宇航创举。
早在二十一世纪三零年代初,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提出登陆火星,而且开始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比如,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能够一次把一百五十吨货物送到地球转移轨道上。在此之前,中美欧俄都在培养火星宇航员,比如开展了全封闭训练。
当时,中美欧俄把登陆火星当成了国家意志,特别是中国与美国。
说白了,在中美冷战巅峰时期,登陆火星绝对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两个超级大国都不甘落于人后。
为此,中国在二零三零年,就向全球招募了三十位宇航自愿者,让他们在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一年的全封闭训练。主要就是,飞往火星的旅途,最少也要一年,在此期间宇航员完全与外界隔绝,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与地球联系。因为受到技术限制,第一批登陆火星的宇航员肯定不会很多,也许只有两到三人,所以在如此漫长的封闭环境中,宇航员的心理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此一来,就得首先就对对人类在全封闭环境下的精神状况进行研究。
有趣的是,当时资源参加的三十人中,有二十二人是潜艇兵或者是退役潜艇兵。
也许,在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上,与潜艇最为相似吧。
可惜的是,二零三五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彻底阻绝了人类飞出地球的道路,并且耽搁了足足二十二年。
虽然在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末,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登陆火星的条件就基本上成熟了,反重力场推进技术能在一周之内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但是在这个时期,需要优先照顾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比比皆是,而且战后重建也是一大难题,结果登陆火星的计划遭到搁置。
当时,人类没有积极登陆火星,也与经济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火星上,并没有值得人类垂涎的资源,因此登陆火星只有宇航探险与政治上的意义,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显然,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政治意义已经不太重要了。
要知道,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中国根本不需要任何开创性的宇航工程来提高国家地位。
至于宇航探险,基本上与政无关,至少在政变得足够富裕之前,绝对不是政治家考虑的因素。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登陆火星具有很高的意义,并为此四处奔走。
比如,当时在中国,就有一些人认为,在飞往中太阳系的旅途上,火星可以做为人类宇航活动的前进基地。
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合理。
比如,火星离小行星带更进,因此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肯定要比让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往小行星带更加方便。
问题是,仔细一想,这个说法就毫无道理了。
原因很简单,既然能在火星上建立前进基地,为什么不选择一颗质量更小一些的小行星建立前进基地呢
要知道,小行星带,实际上与很多人的主观认识完全不一样。虽然在这片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宇宙空间内,有数百万个小行星还有难以计数的陨石,但是这仍然是一片极为空旷的宇宙空间,小行星与陨石的分布距离以百万公里计算,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也绝对不是宇宙飞船的禁区。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宇宙空间里,有很多类似于谷神星直径在一千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质量已经达到能够形成静流体平衡的程度,即能够形成规整的圆形星体,但是引力却比大行星小得多,因此在小行星上建立前进基地,要比在火星上划算得多。
当然,并不是说火星就毫无价值了。
事实上,在整个太阳系内,火星是除了地区之外,唯一拥有大气层与水,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