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射杀较远距离敌人的一种抛射兵器,也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为普遍、久远的一种兵器。
在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中,曾有黄帝“弦木为弧,削木为矢”的记载。从距今6000余年的陕西岐山王家咀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也曾发掘出大量磨制精细、锋利的石镞。这说明弓箭作为兵器、早在炎黄上古时代就已开始大量使用。
夏商时期,弓箭是军队最重要的兵器,每伍(伍是军中最小单位)中都专设了弓箭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箭镞(俗称箭头)也由骨质、石质过渡到铜质。在形体上,逐渐增大了两翼夹角(用来加大创面),翼末倒刺更为尖锐(使人难以拔出),沿两翼侧刃还铸了血槽(用来减少穿入人体的阻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弓箭的杀伤威力。
到了春秋战国年代,弓箭的制作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规范。制弓讲究“六材”:干、角、筋、胶、丝、漆。箭镞、箭杆、尾羽间以及箭杆的长与直径、杆的前后部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规定。尤其是箭镞,抛弃了从商代到西周传统的扁体型,改为三棱锥体形,两翼的侧刃前聚成峰,使箭镞的穿透力和杀伤力都大大提高了一步。
抛射兵器的主要种类有弓箭和强弩,它们的使用,大大延伸了战场格斗的空间距离,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的抛射兵器不仅见之于众多文献的记载,而且也为大量的地下考古出土实物所印证。
(一)弓自商周以来,弓始终是主要的射远兵器,所以它的制作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到了春秋,弓的制作工艺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质量大为提高。各国都用它装备部队,大量使用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