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东平府的刘迎,负责大名府的何若愚也开始学着刘完素的做法组织灾民,不过他们手里不像济南府那样有许多老式火枪,但是按照军事组织来转移灾民却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让灾民被大规模杀戮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这样做还有更大的好处,大同社的人一直在灾民中传播大同社的思想,把许多青壮拉进了大同社之中,让这些拿着武器保护家人的年轻人除了有本能外,还有了使命感。
灾区百姓的转移和南北军事行动的信息,每日都会有青衣卫的队员传递给葛重兴,然后葛重兴会把重要的情报汇报给宋杰。
刘完素等大同社的做法也很快被宋杰知晓,这让宋杰对刘完素更加看重,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把百姓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起来。
一般地方官员的做法都是按照各村、镇、县等行政编制来组织迁移,然后在军队的保护下行动,如果是正常的迁移还好说,但对于这些灾民来说会有许多问题。
有的村受灾严重,甚至整村的人都死光了,稍微好一点的,有一些幸存者,但不是全家人都能保全。
从人类的本能和华夏的传统来说,青壮都会把妇孺老人先救出去,有时候青壮就可能身亡,留下这些妇孺老人便没人保护,即便各地政府把这些幸存者统一起来,大多数人没有亲缘关系,都是各顾各的,老弱妇孺得不到照顾,当金兵来袭时,大家当然都是顾着自己的亲人,这样就会造成老弱妇孺的生还率降低。
而按照刘完素的办法,把青壮按军事化组织起来,并在他们中宣扬大同论,把大同论的精华编成让人易懂的口号,这样便能让受灾不严重的地方的百姓对受灾严重的百姓进行帮扶,特别是对老弱妇孺的照顾。
其实这个办法也不稀奇,从战国时的秦国,到后来的女真人,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对百姓进行军事化管理,到了宋代反而弱化了。
最初赈灾的工作进行得并不算顺利,加之有金兵的袭扰,受灾的百姓并不能拧成一股绳,灾后老弱妇孺死亡反而变多。
这在新附的济南府、东平府等地中,究其原因还是与宗族和土地有关。
受灾的地方没有经过土地改革,宗族势力控制着大量土地,大量的佃户依存着宗族生存,但洪水来了冲毁了良田,淹没了房屋,让地主家的粮食也进了鱼腹。
另一方面,各大宗族的房屋往往比普通百姓修得更结实,族中的人口更多,在洪水中生存下来的几率更大,加之在地方政府中宗族的子弟做官的比例很大,因此救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几乎都是先救助这些宗族势力的幸存者,而对那些佃户不说视而不见,至少不会重视,更别说那些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家庭。
刘完素一到济南府后便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才想出这个办法。
幸存的灾民中还有许多的佃户中有青壮,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帮助妇孺老幼,而且一直以来依附于宗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要么是跟着东家,要么就是各顾各。
只有通过建立准军事组织的模式才能打破宗族的影响,让赈灾工作高效起来,当然大同论的思想起到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