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4(2 / 2)

需要说明的是,魏哀王这一代君主是否存在还是有争议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就未列哀王,而包括在襄王纪年之下。《史记》“集解”“索隐”对此却都有辨证。《索隐》认为“今此文(指《史记·魏世家》)分惠王之历以为二王之年,又有哀王,凡二十三年,纪事甚明,盖无足疑。”“《纪年》之作失哀王之代,故分襄王之年为惠王后元,即以襄王之年包哀王之代耳。”我们在这里不必去做细节的考据甄别。我们要说的是,无论这一时期魏国的国王是谁,魏国“太子朝秦”这件事都是确凿无疑的。因为,《秦本纪》、《魏世家》和《六国年表》的同时记载,印证了这件事的真实性。

从秦武王之后,秦魏两国的关系几乎完全是此前一百年的颠倒重演。

秦国不断地进攻魏国,魏国不断地丢城失地。信陵君曾经对魏安釐王痛陈这一历史,愤激之情跃然纸上——

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

信陵君是基于劝说魏安釐王坚持合纵抗秦,而痛陈秦国对魏国扩张蚕食的危害的。这段痛陈之后,信陵君解说分析了魏国不结盟韩国的危险,也分析了秦国将来灭魏的战法。后来的历史实践,以惊人的准确性,一一印证了信陵君的预言。

但是,魏国上层集团却始终沉溺于另一种策略——以秦国为后盾,抗衡其余国家。这一国策,在秦昭王时期得到了充分实现。当时,齐、楚两大国联兵攻魏,魏国连番派出使者求救于秦国,秦国却迟迟不发兵。最后,魏国派出已经九十多岁的贵族名臣唐睢为使臣,求救于秦昭王。唐睢的核心说辞,充分表明了魏国的联秦国策——

夫魏,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纵,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王何利焉!

与信陵君的说法相比较,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联秦策略。

历史的困惑正在这里:面对秦国的不断扩张蚕食,魏国不是以抗秦为国策,而是以联秦为国策。其沉溺之深,虽大才强势如信陵君者,不能挽回也。这里,根基原因究竟何在?我们在最后再来分析。

公元前247年,魏国获得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这一年,信陵君魏无忌自赵国返回魏国,发动五国合纵,并率领五国大军在河外战胜秦军。以信陵君的巨大声望与杰出的兵家才能,这本来是魏国再度抗衡秦国的一个有可能的历史性转折。但是,在战胜秦军之后,魏国以安釐王为首的联秦派,却因顾忌信陵君夺取君位,再次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并再次罢黜了信陵君的政事权,迫使这位合纵抗秦的最后柱石,在形同软禁的闲居中酒色自毁而死。

自此开始,魏国几乎完全放弃了对秦国的抵抗。魏国联秦而秦国攻魏的奇异状况,自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秦王嬴政领国亲政。吕不韦摄政时期,秦国的对魏攻势几乎年年进行,主要有6次进攻战——

嬴政二年,秦以麃公为将,发兵攻魏,斩首3万;

嬴政三年、四年,秦将蒙骜接连攻魏,夺13座城池;

嬴政五年,蒙骜再度大举攻魏,拔河东地区20城;秦国将此20城与已经夺取的卫国都城濮阳合并,设置了东郡。并逼迫卫国迁徙到了野王小城,成为秦国附庸。

嬴政七年,秦军再攻魏,夺取3城;

嬴政九年,秦军再攻魏腹心地带,夺两城;

此后,秦王嬴政亲政,专心整肃国内,秦军攻势暂时停顿,再没有对魏国发动蚕食作战。但是,到了秦王政十六年,魏国又和韩国一起,主动向秦国割地,以求自保。此后,直到灭魏之战,秦魏之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这就是说,截至秦王亲政,秦国对魏国的强大优势已经完全确立,魏国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反抗,而是完全地听命于秦国。灭魏大战开始之际,这种态势更为明显。

公元前225年,也就是灭魏大战启动之际,魏国的国王是魏假,即位刚刚三年。

灭魏之战的秦军统帅,是年富力强的大将王贲。王贲灭魏的兵力,以及谋划过程、战争过程,史料皆语焉不详。根本原因,是灭魏之战没有遭遇强大抵抗,而水战灭魏又进行得非常顺利,几乎是没有大事可以载入史册。但是,灭魏的具体过程,我们依然可以从史料记载的种种事件的交汇中,合理推演出灭魏之战的大体脉络。

就战争形式看,灭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84在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