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中华大帝国> 第六十一章进退两难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进退两难五(1 / 2)

1916年6月起,离开基地的太平洋艇群均携带这种火炮在北海的潜艇在没有使用该甲板炮。

1916年7月,前往太平洋巡逻的中国潜艇部队第8队的部分5型改型艇也安装上了这种甲板炮。由于最大仰角只有30度,75毫米甲板炮并适用于对空射击。后来具备更宽甲板的6型、7型及8潜艇得以安装威力更为巨大的105米火炮而非5型艇上+窄。

这些排水量较大的潜艇通常备弹110,在使用甲板炮进行攻击的指挥官中,很少有人能取得比“c-123”号艇长赖长。=|绩。1916年初,他正在美国海岸执行“冲锋”作战任务,他指挥的潜#即为装备有105米甲板炮的ixb型潜艇。另外“c-134”号也用甲板炮击落过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飞艇。

有时,潜艇艇员在操作甲板炮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他们总是忘记取下火炮上的防护罩,致使炮管数次爆炸,造成部分艇员伤亡,这种问题经常发生。甲板炮创造的记录有时,甲板炮也用来炮击岸基目标。在加勒比海的作战中,甲板炮就常用来炮击一些类似于油库的设施;

在北海,潜艇上的火炮甚至击毁了部分雷达站。最令人惊讶的是“c-242”号艇甚至于1916年1010用75毫米甲板炮击落过一架美国飞机!1916年819日。位于加勒比海上的龙世亭海军上尉指挥地“c-号成功地用105米甲板炮击毁了位于克罗素的炼油厂和仓库。

1916年9月18,位于北海地黄汉明海军上尉指挥的“c-711”号用75毫米甲板炮击毁了地处北纬68度、东49的俄国“普拉伏契”雷达站。1916年9月24。“c-711”号再次用火炮击毁地处北纬70度、东经6度维尔加斯群岛以东的俄国“布拉格波恩茨加”雷达站。

由于1916年至1917年间日益强大的盟军反潜兵力的压力,几乎所有潜艇的甲板炮都于1917至1944相继被拆除,因为潜艇已经不可能再用甲板炮去战斗了。只有部分潜艇被允许保留他们地甲板炮,包括前往印度洋作战的部分潜艇。实际上自1917年起,对于大部分潜艇而言,甲板炮经成为过去的回忆了。

从1917年开始,来自盟军反潜飞机。[|不能每次都击沉潜艇。但可以迫使它们不断下潜,从而无法追击护航运输队。即便追上也无法占领攻击阵位,另外由于不断被迫下潜,潜艇的蓄电池很容易耗光,失去战斗力。

这一阶段,为了对付盟军飞机,中国潜艇部队司令卡尔#8226;谭枫霖开始寄希望于一种新型的防空潜艇。这种潜艇拆除了甲板炮,装备了大量防空火炮,其任务“不是吓退飞机。而是将飞机击落。”月22日,第一艘经过改装的防空潜艇“c-441”号从中国金兰湾的布列斯特港驶出,前往太平洋接受战火的洗礼。该艇装备了220米四联装高炮和1门半自动37毫米速射炮,艇长是久经考验地黄彪海军上尉。

谭枫霖给他的任务是“尽可能使英国飞机因缺少与高射炮打交道的经验而减少向水面舰艇实施攻击的兴趣。至少让他们感到这样做比以前更危险。”起初一切顺利,但524“c-441”号在金兰湾遭到一架英国“桑德兰”式四引擎飞机地偷袭,关键时刻。潜艇的37毫米速射炮失灵,致使飞机炸伤了潜艇并逃之夭夭。首次真正的潜艇与飞机的战斗发生在6月8日,那时“c-758号(艇长黄得虎海军上尉)遭到了英国舰载机地袭击。

19时18分,一架“莱桑德”式单引8号的右舷出现,低空俯冲下来,黄得虎用220米四联装火炮抗击,飞机被命中数弹。但仍带伤掷下4枚:。一架“马特莱特”式飞机赶来助战,中国潜艇的18毫米炮摧架。黄得虎十分得意,但盟军飞机越来越多,18毫米炮的俯仰装置却突然失灵,艇身遭机枪扫射,11名炮手阵亡。

黄得虎一看情势不妙,急命潜艇下潜才躲过一劫。经过这次激战,谭枫霖得

,潜艇是可以对付飞机的,但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兰湾出航的中国潜艇开始使用全新地艇群防空战术,几艘或十几艘潜艇集中起来,用双倍的火力和统一分配高射火力的办法迫使来袭的敌机转向,这样至少可以降低其投弹的准确性。

从1917年5底,中国人开始使用这种新战术,成效不错,但盟军方面随即也改变了战术,飞机发现艇群后,就在潜艇高炮射程外与其保持接触,而且又守在近到使潜艇不敢冒险下潜的位置,等其它飞机一到,就对潜艇实施协同攻击,6月底,盟军用这种战术一次摧毁了“c-和“c-68号两艘潜艇。

尽管如此,谭枫霖代价高昂的战术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1917年3月日到520,75的中国潜艇结队强行通过金兰湾,结果只损失了3,而其余25%单独航行的潜艇却损失4。不过,潜艇反潜战术的始作俑者“c441”号却没有那么幸运。

511日,它在金兰湾与盟军3架重飞机,但也损失了10名艇员,艇长哈特曼上尉也被击伤,最|芬格尔接替指挥,一边撤出战斗一边紧急下潜,才幸免于难“c-441”号侥幸返回了中国的布勒布特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