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都市言情>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分卷阅读64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分卷阅读644(2 / 2)

此外英国人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终于学会了变通,也是其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考虑到战斗机依赖主要得从外部输入的燃油,在如今海上交通线极其不畅的状况下已经很难发挥作用,英国政府毅然决定将防空的重任托付给高射炮部队。英国本土虽然总体上讲资源十分匮乏,但是煤炭与铁矿的储量却十分丰富,而合金钢所需要的稀有金属数量也相较燃油少得多,占用的运力自然也小得多,航线再怎么不畅也能保证供应,所以英国本土的兵工厂完全爆得起高射炮。

至于炮弹,英国的合成氨路线是以煤炭为基础的,所以炸药的生产也不会受到封锁的影响,而且即使需要量增加几倍,也不难满足。而近炸引信(吃过德军电子干扰机的大亏之后,如今盟国生产的近炸引信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并不需要特别的资源,英国的无线电技术又相当先进。因此也同样不需要美国的支援。

确定了这个思路后,英国本土大部分的兵工厂纷纷进行生产线改造以转产高射炮,甚至为此停掉了大部分坦克和汽车的生产(反正缺油也用不起),1943年当年英国高射炮的产量就超过了德国,1944年更是达到了德国的两倍,而英国的国土又相对狭小(德国要防守超过半个欧洲大陆),因此高射炮部署的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平均超过了德国空防的二十倍,即使与德国本土相比,也有五倍以上的优势。再加上陀螺瞄准具和更新型炮瞄雷达的广泛应用。英国本土、特别是大不列颠岛的防空火力之强简直可以用丧尽天良来形容。也正是靠着如此恐怖的防空力量,加上数量同样激增的要塞重炮,英国人才能在失去制空权的不利形势下始终坚守本土……

但是光能挨打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占了上风,西线陷入困境终究是不争的事实。而与之相比。东线的情况也同样好不了多少。由于美国政府开辟了极其危险的北冰洋航线。苏联一度几乎见底的物资储备有所恢复,但是莫斯科一带春季的化冻期还未完全过去,德国人就发起了1943年来的首次大规模进攻。而他们选择的突破点并非是苏联人以为的莫斯科或者列宁格勒,而是南线的斯大林格勒。

其实,德国国防军的将帅们无不更想先将莫斯科拿下、给自己的军事生涯填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小胡子个人认为南线战场更加重要,也难以违逆众意,但是苏联北部的化冻期还未过去而不利于德国机械化部队的进兵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小胡子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说服自己的元帅和将军们同意先在南线打一仗,以进一步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或者摧毁苏联残存的工业力量,减小之后进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时所可能遇到的阻力……

与历史上久攻斯大林格勒不下结果被苏联调集大批军队包了饺子截然相反,这个时空德军的进攻顺利得不可思议,苏军统帅部的兵力集结还没完成,德军就已经完全占领了这座苏联人认为是不可能失守的坚城。后世史家在分析此次战役时,普遍认为德军第一次在苏德战场上大批使用的云爆弹以及斯大林格勒守军错误的战前部署是造成苏军大败的两个关键原因。

虽然参与进攻的德军多达30万人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国和仆从国的军队则更是超过50万,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格勒及其附近地域的苏军总数,然而斯大林格勒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如果充分动员民兵,苏军的兵力甚至可以占到上风,但是苏军主帅却没有与德军野战(这样打的话或许苏军还是会输,但是德军的伤亡肯定会增大许多。)的勇气,而选择将附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