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记者不是老虎
曾智对于李思明的又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很有些不解。他不明白李思明为何如此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现在手头上的这部电影还只拍了一半,成不成功还是另一码事呢?唯一的解释是,李思明的雄心壮志比任何人都要大,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狂妄自大。
袁晨这一个半月以来,一直在忙碌着,很显然李思明的要求极高,细致到了每一个细节,就拿那几十面鼓来说吧,一定要是唐朝的羯鼓,上面立着羯鸟,正体现出唐朝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一要求不要紧,他必须得查找相关资料,绘出图形,力求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盛况。
布景的主体是一个360度的场景,将所有雕梁画栋全部以各式牡丹雕琢,中间制作一个为女主角起舞用的圆形舞台。牡丹坊的底座为三层玻璃,将18只蝴蝶文在了玻璃上。李思明对整个布景非常满意,他开始曾经建议将场景中所有的柱子中间放上灯,让整个牡丹坊亮起来,但是在操作中发现这样会造成藏在玻璃地面下的摄影机位穿帮,也和整部影片追求写实的风格不统一,于是最终只是把18只玻璃蝴蝶打亮,为小妹长袖善舞营造出一种氛围。
“牡丹坊”的服装属于典型的晚唐风格,服装师使用蓝色和绿色作为基本的色调,用花朵的颜色作为配色。每个人的服装上都绣有个性化的唐朝纹饰。当然花费也不菲。
整场戏共有103响的鼓声,击鼓的声音如果不好,整场戏魅力大减。整部片子中用到大量的音乐,让音乐烘托故事的发展,作曲唐家仁为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李思明提供的原始创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工。他的活现在比较重,因为在“牡丹坊”中女主角长袖善舞,一曲《佳人歌》要唱得婉转回旋。在录音时要求那103响鼓声必须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音色,而且要长短不一,力度不一。
“观众听上去的感觉不应该是鼓手打出来的声音,而是运动中用轻柔的绸子抽打出的声音,我们要把击打鼓皮、鼓面、击鼓的余震、引起其他鼓的共振以及小妹的长袖在空中运动的声音全部录制到影片中,声音错落有致,细心的观众则可以洞察到小妹和刘捕头通过击鼓来传递感情,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这是李思明对整个故事第一场戏音乐的要求。
齐琪穿着练功服在舞蹈老师的指点下,正在练功房里认真地排练着舞蹈。这一段舞蹈绝对是对个人的一次挑战,跳得不仅要好看,更要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观众在前十分钟就会被吸引。这一段编舞也很有难度,“单腿劈叉”、“凌空飞袖”等高难度动作也是应有的内容。
齐琪觉得这是对她最大的挑战,她的练功服已经湿透了,但仍在练着,她的敬业精神让李思明不止一次的夸赞着。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时不时的夸两句,也是精神激励法,我又没什么损失!”李思明私下里对着小刀这样说道。李思明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看着场中不停地跳跃的齐琪,心中盘算着拍摄计划,他希望在春节前能将这段重要的戏拍完,好让大家都过个好年。
门外传来争吵声,有保安在门外喝斥着,自从回到香港的这些天以来,记者们不停地在公司外面骚扰着,他们对剧组大陆之行特别是北京之行特别感兴趣,各大报章对他们在北京的殊遇都有报道。但是好奇心还是让他们盯着不放,希望得到一些“内幕消息”。天下哪有那么多“内幕消息”,这在李思明看来,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本来就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各种政治问题的不明朗让香港人感到很迷茫,所以由不得这些记者们不关心。
但是到目前为止,记者们也只能采访到那些剧组成员,而对于曾智和李思明两位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却无法采访到,所以他们每天都在公司外面盯着。但是今天,居然有记者混了进来,这让李思明感到好奇,因为保安还是比较称职的。李思明站起身来,走到门外,门外只有一位记者,正是《娱乐周刊》的吴mm。
“对不起,李先生,她是翻墙进来的!”一名保安带着歉意解释道。
“翻墙进来的?”李思明瞪大眼睛打量了吴mm,她的身上的衣服果然有被划破的痕迹,李思明脑海里立刻想象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青春美女翻墙头的情景。
“李导演,请你接受我采访一次!”吴mm看到了李思明,急切地提出了要求,“就十分钟!”
“好吧。”李思明点头同意,要不接受她采访,这位敬业的记者小姐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李思明挥了挥手,让保安们走开,领着吴记者走向办公室。
“吴小姐,我不明白我们有什么值得你如此关照的地方?”李思明问道。
“谁让你们对外的口风如此紧,搞得像政治秘密。”吴mm抱怨道,“我们记者又不是老虎。”
“别的人我不敢说,你就是一只母老虎。”李思明打趣道。
“你才是母老虎!”吴mm对李思明将自己比作猛兽,十分气愤,不过人家能答应接受自己的采访,也是开恩了,她不敢将话说得太绝了。
李思明推开办公室的门,曾智这个公司不大,办公室却不小,李思明经常在与老刘讨论剧本到深夜时,就在这办公室的长沙发上躺一夜。眼下这长沙发正被曾智霸占着,全公司最清闲的要数他这个名义上的老板了,今天中午吃过饭之后,他就躺在沙发上小睡一会儿,说要养精蓄锐。
“着火了!着火了!”李思明突然大喊。
已经熟睡的曾智,立刻被惊醒,还睡眼朦胧的他根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急促地大喊:“火、火,哪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