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走进不科学> 第154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1542节(2 / 2)

【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

【2015年,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22年,96岁的于敏回到原子城,参加了原子弹爆炸60周年纪念活动,在职工医院遗址的某间病房外驻足良久】

【2026年,于敏逝世,享年一百岁】。

“……”

徐云盯着光幕看了足足有好一会儿,方才无比感慨的叹了口气:

“大于啊……”

在整个原子弹副本期间,除了小护士乔彩虹和警卫员牟方东之外,徐云接触最多的人便是老郭还有大于。

虽然能力上徐云差了大于何止一条街,但他来自后世的阅历终究在那边,因此很多时候也能勉强跟得上大于的节奏。

长年累月的接触之下,徐云和大于之间亦是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彼此可以称得上一声战友。

同时大于也是为数不多了解徐云来历的基地成员之一,或许正因如此,大于才会展露出如此多样的推演结果:

他很清楚徐云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404所里,但他却又担任了404所的所长,外人眼里他和徐云在并肩作战,但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前行。所以大于对404所的情感一定非常复杂,甚至很可能是这种心理直接促使大于搞出了所谓的女娲机甲。

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大于一定比原本历史中要累的多……

接着徐云目光再次下移,看向了推演的后续内容。

【杨开渠】:

【初始线】:

杨开渠,1902.10.27生人,浙省诸暨人。

华夏知名农业学家,再生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7年,杨开渠前往霓虹帝国大学农学部农实科学习农业知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愤然离开霓虹回国。

抗战期间,杨开渠出任川省双季稻实验负责人,为华夏抗日大后方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给。

1961年初,杨开渠查出肺癌,于1962年2月2日逝世于蓉城,享年59岁。

【副本线】:

受面壁者影响,杨开渠于确诊癌症后进行了相关药物治疗。

次年九月,杨开渠亲眼见证了华夏三弹起爆的盛景。

后杨开渠被转移至首都进行癌症的进一步治疗,面壁者回归一年后,华夏顺利研制出第一代靶向药。

杨开渠自愿成为了靶向药的实验者,并在用药期间坚持完成了《再生水稻研究》(第二版)、《农业管理和生产总结》等多部作品,并著有《追忆221——印象中的病友徐云》等回忆录。

面壁者回归十一年后,杨开渠因病逝世,享年70岁。

“杨教授……”

看着杨开渠的推演结果,徐云的嘴角终于扬起了一丝笑意。

副本中由于职工医院缺乏配套设施的缘故,杨开渠在很长时间里都和徐云同住一间病房,属于标准意义上的‘病友’。

在杨开渠身体恢复后,徐云也没少和他进行过病情交流。

当时为了尽可能延长杨开渠的生命,徐云还拿出了靶向药和pcr技术,屠鹿鸣和楼之岑靠着提取紫杉醇获得了第一批萃取物,顺利让杨开渠迈过了原本历史中杨开渠病逝的时间坎儿。

但另一方面。

紫杉醇提取物终究和成品靶向药之间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对于杨开渠到底能坚持多久,徐云说实话也没啥底。

不过如今看来靶向药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杨开渠顺利的多活了十一年。

七十岁的寿命或许不算长,但对于一位肺癌患者来说已经算是个很好的结局了,指望所有人都长命百岁也不现实。

看完了杨开渠相关后,徐云便又看了下去。

【屠鹿鸣】:

【初始线】:

屠鹿鸣,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省宁波,知名药物学家,华夏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鹿鸣于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截止面壁者穿越前,屠鹿鸣依旧健在。

【副本线】:

受面壁者影响,作家在面壁者回归后根据其提供的相关名单,成立了华夏‘薪火’精英人才储备库,屠鹿鸣为首批入选薪火人才库的青年职工之一。

面壁者离去次年。

屠鹿鸣与导师楼之岑、221基地化学实验室负责人刘有成等人共同研发出华夏第一代肺癌靶向药,试药过程中取得了极好的试验结果。

十四个月后,屠鹿鸣独立率领团队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素在治疗疟疾的相关症状中展现了高效速效的特点,在提取成功后迅速被推广普及至全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