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女生频道>滴墨青藤文集> 啸——划然而出的生命音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啸——划然而出的生命音符(1 / 2)

编者按文字洒脱自然“啸”是自然天成的生命乐章,更是质朴纯实的天然韵味啸似乎是魏晋名士的专利。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个啸法,但可以想象那一定是很潇洒自足的生命状态,而那啸音也一定是很优美动听的划然而出的生命音符。

西晋成公绥还专门写了一篇啸赋,把人为什么要啸,啸的意境,啸的表现力等等洋洋洒洒地尽情铺排。古人认为,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越是天然浑成的声音越美好。金石丝竹之器因有人工雕琢的成分,往往丧失了自然的本质。啸为人声,清新自然,所以啸赋中说:“曲既终而响绝,余遗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脣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可见,啸在古人眼里是那么质朴自然,更能张显个性,宣泄自我,更有生命的质感。

对于如何个“啸”法,古人也曾描述。啸类应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说文:“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郑康成则认为“啸,蹙口而出声也。”“蹙口”即双唇向前努起,作圆形,气流从舌尖吹出。东晋王嘉在拾遗记(卷五)中描述:“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清远。”是借助手指的作用,与一定的嘴形、舌位,共同完成的杰作。

我倒认为许慎及郑康成的解说,似乎更切合“吟啸”(指且吟且啸,即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优美,这种啸又称为“啸咏”)与“啸歌”(即以啸声模拟歌的曲调,又称作“歌啸”),而东晋王嘉的描述更像“长啸”(指蹙口长声发啸,在于宣泄激荡的情思)。因为阮籍的能让数百步远的人都能听到,而孙登的啸则能让山林传响,按两位东汉大儒的啸法很难做到的,非得借助手指的作用才能有划然而出的穿透力度。

啸,的确是魏晋风流的一种很难解读的行为符号,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

大凡生逢乱世的高人们,都会找寻一套与世俗沟通的特殊行为方式。如庄子“鼓盆而歌”的“歌”表达对生命的超然态度。他远远避在社会人群的外围,冷眼旁观,唱自己的“歌”心理里窃笑那些熙来攘往的蝇营狗苟的无知人群。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曼倩则以俳优方式避世金马门,当然我们有时不免怀疑与天子相处,是否能有完整版的人格。东汉徐孺子遁迹荒野,不言国事;吊友坟前,痛哭而返。“不言”与“哭”也是一种对无可救药的东汉王朝的无奈躲避。

魏晋时代的清醒的名士们,由于出身名门,走向山林不够现实,卷入政治风争更不情愿,只能处于形神游离的生命状态。他们自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啸”

啸,不是语言,但同样起到语言的效果,更多的则是超越了语言的内涵。语言是一个个音节组成的语句,有明晰的内涵,是一个个有词汇意义的语言片段构成的。而啸声是连贯的,尤其是长啸,只是一个单纯的乐音划然而出的有一定长度的悦耳音符。宛如夜幕上流星划出的一道美丽的弧线,给人美的质感,给人美妙的联想。

啸,不仅比片段语言有美感,更有难以参透的丰富的解读。你可以尝试种种的解读,但很难尽意,或者全不相干。因为啸本身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毫无内涵。你也可以当作一个美妙的音符去品咋质感,不必去做劳精费神的推想,企图像语言那样寻找蛛丝马迹。

“啸”更甚于“言多必失”的“言”既然难以做到“三缄其口”何不作一声长啸!

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描述人急于表情达意的种种情态。但“啸”有时的确是一种比语言更高明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潇洒态度,也是一种莫明的无奈。

当然“啸”中更多透露出一种超越尘俗,一种旁若无人的气度。世说新语就有记载,在司马昭面前,满座的人都很严肃庄重,把他视做君王,而只有阮籍“箕踞(傲慢行为)啸歌”痛饮狂放如同平常一样。当然,司隶校尉何曾向来看阮籍不爽,还曾经当着司马昭的面,来个三曹对案,指斥阮籍“纵情,背礼,败俗之人”奈何司马昭对这位士林领袖格外礼遇。还一度拉笼,希图结亲,只是阮籍大醉六十日,才让司马昭断绝念头。可见这里的旁若无人的啸歌,是一种对权贵的藐视。当然聪明的阮籍采用“啸”的方式,远比语言上的冒犯高明的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