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日>玄幻奇幻>归义非唐> 第229章 蒸蒸日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229章 蒸蒸日上(2 / 2)

“呵呵……”封徽也偷笑道:“正因如此,他必然会置白敏中于死地,且不会被收买。”“这倒是。”刘继隆颔首,随后起身道:

“我这就去找高进达,让他派人把白敏中贩卖口马的情报交给郑颢。”

“嗯,郎君慢去。”封徽笑着颔首,刘继隆见状伸出手捏了捏她的脸,惹得她脸颊俏红后方才离去。

待他来到正堂,不多时便把封徽的建议告诉了高进达。

高进达听后眼前一亮:“若是如此,那我现在便知会西道诸州官员,暂停口马贸易。”

“不急。”刘继隆安抚道:“先把已经在路上的一万多人安置好,然后再沉寂两个月。”

“是!”高进达听后离去,急匆匆去操办此事去了。

往后一个月,高进达一边忙碌秋收的事情,一边忙碌知会山南西道各州县官员,确保万无一失。

待到十月中旬,随着陇右各州县粮食入库,各州县连带鄯州的图籍都交到了刘继隆的手中。

在十月末的常议上,刘继隆也见到了多日未见的李商隐。

他皮肤呈小麦色,少了几分病气,多了几分健康。

“义山倒是健康了不少,比刚来陇右时精神太多了。”

“如何,组织公田开辟和夏秋两收是否辛苦?”

刚刚入座,刘继隆便点了人群之中的李商隐,李商隐闻言也笑着作揖道:

“忙碌几个月,体验了百姓的辛苦后,便觉得身上这点忙碌不算什么了。”

过往李商隐在其它藩镇任职,大多都是做些参军和文书的事情,枯燥乏味。

这次来到陇右,虽然被丢到长乐县辛苦了几个月,可他也能看出,张昶和刘继隆是在锻炼自己,因此忙的不亦乐乎。

只是忙碌归忙碌,他还是觉得刘继隆在陇右执行的政策有问题,而且他也看出了刘继隆还想扩张的心思。

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刘继隆,他这套政策在向外扩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不过现在还是常议,他自然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去说陇右政策的缺点,所以他与刘继隆寒暄几句后,便安静了下来。

刘继隆见状轻笑几声,随后开始让高进达等人汇报秋收和今年开辟公田、私田的进展。

“陇右治下十二州二十八县,共有熟田一百九十四万六十二亩,二年及一年生田七十一万四千余亩。”

“今岁开辟公田三十七万四千余亩,私田七千六百余亩。”

“今岁秋收共收获七十八万二千余石,其中鄯州、洮州、叠州、松州粮食尽数归库,除鄯州以外三州,明岁恢复正常赋税。”

“眼下各州县仓中积存九十四万七千余石,州县库中金银铜绢布盐茶等杂物折色约六十七万贯。”

“都护府治下有兵将一万八千人,官吏二千七百人,民二十六万四千二百余口。”

“除此之外,还有教习两千余人,学子二万三千余人。”

“度支军饷、俸禄、供学等费用后,仓中积存为三十二万二千余石,各色杂物约五十万贯。”

“具体的度支内容,将会在稍后写在正堂黑板报上,诸位若有异议,可前去查看。”

高进达汇报完毕后,又继续说道:“各类杂物将在开春后贩往关内、剑南、山南等道。”

“所获钱财,半数用于购入粮食,半数积存库中。”

“以剑南道之粮价,应该能积满临州官仓。”

高进达话音落下,众人也没有议论,而是将目光投向刘继隆。

刘继隆与众人对视间,坦然说道:“今岁封尚书有可能被调走,而南边的白敏中也会耍些手段,不过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我们内部不出现问题,这些外部的问题,都无法干扰到我们。”

他这话有些过于乐观,但在这种场面,肯定要说些乐观的话。

因此在他话音落下后,众人齐齐拍案赞同,紧接着刘继隆抬手示意李商隐。

“李别驾,说说国子监的事情吧。”

李商隐见状起身,对众人作揖后才道:“今年国子监引入七百二十七名境外官吏。”

“这些官吏中,有五百七十二人在国子监任职,担任各州县小学教习。”

“今岁国子监治下学子数量多达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名,总计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习。”

“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习外,余下的教习,多数学识不深,教导学子识字还不成问题,但更高深的学识就不行了。”

“今岁结束后,将有六千多名十五岁的学子毕业,而他们之中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选入临州的大学,余者何去何从?”

“下官以为,不如将教习中有学识者齐聚一处,继续教导这六千多名学子。”

“只需三年时间,这六千多名学子起码能有朝廷六学生徒的水平。”

“届时以此六千多名学子传道受业,必然要比眼下扫盲的速度更快。”

陇右引进的境外官吏不少,但有水平的确实不多。

好在没水平的那些人,相较于陇右的直白,也颇具学识,所以能充为教习。

陇右的学子数量不少,对于刘继隆为何培养那么多学子,李商隐也隐隐有些猜测。

别的不说,单说眼下在学的这两万多学子若是转化为官吏,那足够治理数百万人。

随着他深入了解陇右的政策,也渐渐了解了刘继隆野心的一角。

河朔三镇和淄青、淮西等镇虽然兵强马壮,但却未有陇右这般对朝廷具有威胁。

昔年李德裕就评价过河朔三镇的情况,他说“河北虽强,不能自立,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相比较之下,陇右则大有不同。

在李商隐看来,陇右人口虽寡,然自军而民纷纷自强,故刘继隆有自立之能。

放在几个月前,他可能会觉得就凭刘继隆这点人口和兵马,朝廷要想围剿,虽有阻力,结果却会不错。

而今看来,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那以朝廷的情况,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

当然,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兴许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而是一直隐忍着。

在李商隐看来,刘继隆年轻力壮,只要能忍住野心,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

只是他愈发察觉,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

天下若乱,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难逢敌手。

大唐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而刘继隆重用之恩,他也难以报答。

他在长乐这段日子很纠结,但当他见到刘继隆的时候,这种纠结便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四十三岁,而刘继隆不过二十三。

待刘继隆野心难以遮掩的时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乡,何须为身后事烦恼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刘继隆的眼神,只剩下了感激与欣赏。

倒是相比较他,刘继隆正在乐观的与众人讨论着日后的陇右。

“临州大学需要选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学却不用。”

“各州刺史应该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学,那这六千多名学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由州衙出钱出粮,供养他们读到毕业为止!”

刘继隆同意了李商隐的建议,同时加大了对学子的投入。

只有把钱粮投入在他们身上,陇右才能在日后的乱世中取得稳定和发展,而不会重现五代。

刘继隆觉得自己既然来了,那起码要消除一些遗憾。

大唐倾覆后,理应是另一个文治武功不输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乱象……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收藏本站( Ct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