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张燕心中了然,说道:“既然如此,燕候形势变化。若事难决,燕当会知会君侯。”
“那五千户百姓?”张虞笑眯眯,提醒道。
见张虞怕自己反悔,张燕说道:“昔日盟约,燕不敢忘记。待燕掌握常山诸县,燕自会迁安排兵吏迁五千户百姓至并州。”
“善!”
望着乐呵呵而走的张虞,张燕忍不住暗叹,张度辽坐拥并州诸郡,今怎锱铢必较,还怕他不给百姓?
张燕心中所思,张虞自是不知。今对张虞而言,该大方时大方,不能大方时,自是要锱铢必较。若想人口丰富,必须要积少成多,毕竟指望一口气多上几十万百姓,实在不符合现实。
二十一日,张虞率兵入魏郡,欲从壶关道入上党,之后从上党南下,便可至河内。
今时的上党已从去年的蝗灾阴影中走了出来,或者说,得益于张杨、杜畿的治理,今上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荒废的田野被开垦为农田,陈旧的道路、桥梁被流民们所修缮,破损的城关得到加固。
一时间,上党郡从之前两万多户的凋敝下郡,成长为四万余户的欣欣向荣的中郡,不可不谓是大变化。
但随着天下动荡的加剧,上党户籍绝不止四万余户,突破五万户,或许仅是时间问题。
毕竟受限于北方地形问题,天下太平时,山西因地理问题,经济滞后于河北。但若天下大乱,河北百姓为了生计,将会携家带口逃往山西。
如元末天下大乱,山西人口有四百五十万左右,而彼时的河南人口才仅有山西半数。显然山西只要不大乱,北方流离人口便会前来投靠。
九月三日,张虞途经壶关。张杨率郡吏出城以迎张虞。
张虞入了壶关城,与众人寒暄一番,便让相伴文武退下,独留下张杨。
“上党能有今日之面貌,叔父多有辛苦!”张虞说道。
张杨咧嘴而笑,说道:“皆赖济安与元常打得底子好,且留下伯侯(杜畿)辅佐。”
说着,张杨问道:“我闻济安今将往河内,可是如此?”
“怎么?”
张虞为张杨倒了杯蜜水,笑道:“莫非叔父了解河内?”
张杨双手接过杯子,说道:“谈不上了解,仅是河内士民内徙,杨与之交谈时多有闻河内动向?”
说着,张杨看了眼张虞,见其静静等着自己说话,遂继续道:“自去岁关东诸侯讨董,兵马集于荥阳、河内。因袁绍难以御下,故诸侯纵兵抄掠,民或落草为寇,或内徙至并州,如今人口存半。”
张虞沉吟说道:“河内百姓有百万之盛,今饱受兵乱,不求民有半数,能有二、三十万之数,于并州而言已是足矣!”
“但河内毗邻中原,隔河便望京畿,其位置险要,为我并州肘腋之地。昔寇恂大治河内,得以让光武平关西,故非文武俱全之士不足以出任太守。”
张杨放下杯子,说道:“杜畿才能出众,治民简约,可担此大任!”
顿了顿,张杨自我否决道:“然杜畿非我张氏族人,今若他出任太守,执掌兵权,兼理民事,恐怕不妥。”
“杜畿,我与之相熟多时,知其品性。其虽有大才,但不善兵事,需有知兵者,方能就任!”张虞说道。
张杨捋须微思,考虑到河内位置关键,说道:“我粗知兵事,若济安以为可行,我可屯兵于河内。令杜畿为郡丞,效仿上党郡事!”
见张杨主动请缨,张虞笑道:“我意属如此,仅恐叔父不愿转屯河内。”
闻言,张杨神色微正,说道:“上党太平,无贼兵乱境,我无用武之地,今自当赴河内。”
“好!”
张虞欣慰说道:“我率兵先往河内,待叔父与王晨交接郡事,便能率本部兵马南下。”
“诺!”
在王霁的书信的沟通下,经王宏的运作,王晨、王凌两兄弟从长安潜行出来,经由河东郡,逃回太原郡,今已至晋阳。
今下为用人之机,张虞打算让王晨暂任上党太守,专心治理上党民生。而将张杨调往河内,为他统兵御敌。若王晨胜任不了上党太守,张虞只能重选他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