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当年初封诸侯,各国君立即赴任。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代理就任。不到半年,齐国君主姜尚回镐京向周公述职。周公很是惊讶,以为东夷作乱了。太公却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此后过去三年,鲁国君主伯禽才回镐京述职。周公问其为何如此迟缓。伯禽回答的大意是,儿臣入国,变其俗,革其礼,梳理政事。丧三年,然后除之,再施行大周新政,是故迟缓。周公不禁长叹:“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伯禽大为不解。周公回答的大意是,为政治国,贵在简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简政,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礼治繁冗,民必远之也!这是周公关于政治简繁的一段著名的历史言论。
周公、伯禽之后的鲁国,已经丧失了承担大国责任的清醒意识,已经堕入了陈腐偏狭的内部争斗漩涡,沦为了一个随波逐流的地域诸侯国。其间根源,是多方面的。但是,上面的故事,至少也使我们觉察到了鲁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伯禽当政,其开局作为很是隆重,也很是繁冗。
首先,伯禽就任伊始,立即着手制定了详尽的新礼法,对殷商时期的旧俗旧政进行了彻底翻新。其次,举行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埋葬殷商旧政的政治丧礼,这便是“丧三年,然后除之”的真正意义。之后,才开始推行新政。再之后,才来进京述职。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伯禽将这三年调整期宣示为“丧礼”,实际是埋葬旧政的意思,而不是因为某人的丧礼使他这个国君服丧三年而延迟了政事节奏。
从后来的实际作为看,伯禽的确是一个很看重权力程式,很看重威仪宣示的国君。在起兵响应周公东征时,在鲁国都城郊野的肸地,伯禽举行了盛大的出师典礼,并仿照夏启、商汤、周武等圣王天子的格局,发表了阵前演说,被称为“肸誓”。在西周所有诸侯国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做派。此时,周公尚未死去,周天子还没有明确授予鲁国“天子礼乐”的大权。伯禽所以能如此,所以敢如此,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常强势,又非常看重威仪的君主。伯禽的开局作为,奠基了鲁国的政治传统。
与姜太公在齐国的开局作为相比,两者显然奉行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姜尚是“简其礼,从其俗”。所谓“简其礼”,实际意义便是取缔与周人价值观相冲突的旧制度,只保留与周人价值观相一致的制度;所谓“从其俗”,便是不触动封地原住民的习俗,使民众依然生活在熟悉的社会氛围里。伯禽的做法,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其实际意义,便是重新规定社会习俗,彻底废除旧时制度,重新在鲁国建立完全符合周人价值观的礼治文明。
从根本上说,这无疑是符合周公理念的。但是,周公却对伯禽表示了否定,对太公表示了肯定。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伯禽缺乏严酷的政治磨炼,虽然强势,却有相对迂腐的一面。具体说,伯禽不理解治理天下与治理地方之间的差别:统率天下诸侯并创建天下文明体系,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但是,治理一方民众,却必须简便易行。以治理天下诸侯群之法去治理一方民众,事实上是不得要领的。据此进行预测,周公发出的鲁国未来不如齐国强盛的感叹,几乎是必然的。伯禽在鲁国播种的政治文明,不是实用精神,而是刻板的礼治秩序。这种趋于消极保守的守成传统,一直左右着鲁国的历史。
(2)春秋时代鲁国的阵痛与动荡
伯禽在鲁国开创的礼治,与整个礼治体系一样,很快就千疮百孔了。
进入春秋之世,除了鲁庄公时期短暂的小霸一时,在其余大部分时段,鲁国都陷在乱象之中不能自拔。令人深思的是,鲁国的社会震荡很激烈,其声势规模与频繁程度,甚至超过了齐国与晋国。但是,鲁国却始终没能滋生出齐国田氏、晋国六卿那样的新政集团,没能在变革潮流中获得新生。与同样是嫡系王族诸侯的燕国相比,鲁国在春秋时期的辐射力远远超过燕国。但是,从整体新生的意义上看,鲁国却未能进入战国序列,且越来越趋于弱小保守,远远不如战国时期的燕国。
让我们来看看鲁国在春秋时期的激烈动荡吧。
鲁国上层的分化,最早开始于春秋初期的鲁桓公末期与鲁庄公初期。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死了,其子即位,是为鲁庄公。其时,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在鲁庄公在位的32年间,这三位公室人物的族群都成长为实力雄厚的公族集团了。因为这公室三族都是鲁桓公的子孙,故此,后来被称为“三桓”。这时,一个偶然的因素,引发了鲁国的政治动荡。
鲁庄公虽是一个强势君主,但其正妻却没有生下嫡系继承人。是故,鲁庄公将死之时,确立继承人就成了鲁国公室的核心难题。依鲁庄公个人之意,是想立一个爱妾的儿子“斑”继承国君,但却顾忌三个弟弟反对。于是,鲁庄公先行对各方势力进行了试探。结果是:叔牙主张立鲁庄公的大弟弟、自己的亲哥哥庆父继承国君;季友附和鲁庄公,坚定地主张立庄公爱妾的儿子斑;庆父始终沉默,没有表态。当此之时,鲁庄公选择的处置方法是:与季友合谋,逼杀了叔牙,将善后政事权交给了季友。此后,鲁庄公很快便死了。季友拥立了鲁庄公爱妾之子斑继承君位,但却使其在另外一个城邑即位,暂时没有回到都城。
这时,最有实力的庆父发动了政变,攻杀了新君斑,拥立了鲁庄公的另一个庶出公子姬开为国君,是为鲁湣公。这里的重要背景是:鲁湣公姬开是鲁庄公的美妾哀姜所生,而哀姜则与庆父有长期私通的秘密关系。庆父所以发动政变,拥立姬开,其与哀姜的关系是直接原因。自此,鲁国开始了著名的庆父之乱。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此之谓也。
其后大动乱的主要脉络是:鲁湣公第二年,庆父与已经成为太后的哀姜继续私通,且更为笃厚,终于结为政治同盟,图谋杀死鲁湣公,由庆父自己做君主。为实现其野心,庆父先行派人谋杀了鲁湣公的儿子,以示斩草除根。当时,逃亡于陈国的季友集团闻讯,立即联络鲁湣公势力,秘密发动鲁国公族捕拿庆父。庆父觉察到危险,与哀姜分头逃亡了。庆父逃亡到了齐国莒城,哀姜逃亡到邾国。季友集团闻讯,立即回到鲁国,拥立鲁庄公的另一个小儿子即位,是为鲁僖公。此后,季友集团又重礼收买齐国,押回了庆父,逼其自杀。当时的齐国是齐桓公在位,齐桓公利用霸主威力,从邾国解回了逃亡的哀姜,并立即将其杀死,并将哀姜尸体送回鲁国。鲁国公室举行了盛大仪式,割碎了哀姜的尸体,以表示惩戒。
这场大动乱结束后,鲁僖公为安定鲁国,对“三桓”势力作出了善后安置:封汶阳、费邑两地给季友集团,是为季孙氏;确定公孙敖为庆父之后,封于郕地,是为孟孙氏;确定叔牙的第三个儿子为叔牙继承人,封于郕地,是为叔孙氏。自此,“三桓”成为鲁国三股具有深厚根基的政治势力。三桓势力的壮大,是鲁国新兴势力滋生、成长与社会动荡的开端。
鲁国新政势力的滋生,应该从季孙氏的季文子当政开始。公元前591年,鲁宣公死了。当政的季文子集团,成功驱逐了掌握军权的政敌东门氏集团,独揽了军政大权。季文子当政初期,鲁国虽未明确宣布实行新政,但是其实际的政策方向,却向着有利于私田的方向发展。季文子不限制私田的扩张,也不保护由公室直辖的井田制公田。数年之间,由于公室的井田收获物不断减少,季文子便以鲁宣公名义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38在线阅读